欢迎来到山村网

李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2013-03-28 11:34:18浏览:94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李与杏、樱桃、草莓等水果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小杂果,很长时间不被重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在全国果业中占的比重很小。但
李与杏、樱桃、草莓等水果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小杂果”,很长时间不被重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在全国果业中占的比重很小。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在国家对果树资源重视下,李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栽培面积已接近35万,产量163万t,从发展态势和经济效益上已占据了重要地位。今天山村网的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李树的主要病害。

(1)李袋果病
【症状】 病果畸变,中空如囊,因此得名。该病在落花后即显症,初呈圆形或袋状,后渐变狭长略弯曲,病果平滑,浅黄色至红色,皱缩后变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而脱落。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皱形核。枝梢和叶片染病,枝梢呈灰色,略膨胀、组织松软;叶片在展叶期开始变成黄色或红色,叶面皱缩不平,似桃缩叶病。5~6月病果、病枝、病叶表面着生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裸生子囊层。病枝秋后干枯亡,翌年在这些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易发病。
【病原】 Taphrina pruni (Fuck.)Tul.称李外囊菌(李囊果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多年生,子囊形成在叶片角质层下,细长圆筒状或棍棒形,大小24~80×10~15微米,足细胞基部宽。子囊里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球形,能在囊中产出芽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芽鳞缝内或树皮上越冬,翌春桃芽萌发时,芽孢子生芽管,直穿透表皮或自气孔侵入嫩叶。当年病叶产生的子囊孢子及芽生孢子于春末夏初成熟,4至5月时发生严重,借风力传播,但由于时值高温,一般不再侵染,一年只侵染一次,随着气温升高,停止发展,气温超过30℃即不发病。春季低温多雨时利于该病发生,江河沿岸、湖畔、低洼地亦多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秋末或早春及时剪除带病枝叶、清除病残体,或在病叶表面还未形成白色粉末状之前及早将其摘除,减少病源;②早春李芽膨大而未展叶时,喷波美4至5度石硫合剂;③展叶前喷0.1%硫酸铜溶液也可有效进行防治。

(2)李流胶病
【症状】 被害枝干皮层呈疱状隆起,随后陆续流出透明柔软的树胶。树胶与空气接触氧化后变成红褐色至茶褐色,干燥后则成硬粒块,病部皮层和木质部变褐坏死,严重时致树势衰退,部分枝干乃至全株枯死。
【病原】 有性态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Dothiorella gregaria为桃小穴壳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革质。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支。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子囊腔成簇呈葡萄状。子囊棍棒状,壁较厚,双层,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或纺锤形,两端稍钝,多为双列。
【发生规律】 李树流胶病的病原菌在树干、树枝的染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在桃花萌芽前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并且从伤口或皮孔侵入,以后可再侵染。碧桃、桃花种植地区,每年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流胶病。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春季低温多阴雨易引起树干发病,高温多湿的4-6月更是发病盛期。病原桃囊孢菌通过风雨传播,再到枝条和树皮进行初侵染,其分生孢子发芽温度为8-40℃,最适温度为24-35℃,相对湿度85-90%。病菌在树干、枝条病斑中越冬,于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开始喷射分生孢子,随气流、降水滴溅传播,从枝条皮孔或伤口侵入树皮再侵染。5至6月为侵染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侵染缓慢停止。在管理粗放、排水不良、土壤粘重、树体衰弱的情况下,易发生病害。
【防治方法】 1、注重土壤管理:及时清园松土培肥,挖通排水沟,防止土壤积水。增施富含有机质的粪肥或麸肥及磷钾肥,保持土壤疏松,以利根系生长,增强树势,减少发病。 2、及时防治天牛等树干害虫:在天牛等害虫成虫活动盛期,注意检查李树树干,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或用乐斯本1000倍液或农地乐1000倍液喷杀成虫,减少害虫咬伤钻伤树皮、树干,保护枝干,减少发病。 3、化学防治:5-6月份为防治适期。可用12.5%烯唑醇(特谱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25%澳菌清(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每隔15天喷1次,连喷3-4次。施药时,药液要全面覆盖枝、干、叶片和果实,直至湿透。 4、加强树冠护理:合理修剪,不要把枝条剪得过光,要保持有一定的叶绿层,使树冠能荫蔽枝干,减少强光照射,以免造成裂皮。护理李树时注意不要损伤树干皮层,在干旱高温季节及时灌水能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危害。 

(3)李褐腐病
【症状】 被害果最初在果面上产生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展很快,在数日内便可扩及全果,果肉亦随之变褐软腐。继后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层。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因水分蒸发较快干缩成僵果。花被侵染后似霜冻状,变褐萎蔫,表层生粉状物。病菌从病果梗、花梗向下蔓延,侵染枝条,形成病斑,易使枝条枯死。
【病原】 李褐腐病是由子囊菌亚门链核盘菌属的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Wint.)Rehm.]侵染所致。病部长出的霉丛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李褐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越冬。悬挂在树上或落在地面的僵果,在翌年春季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经虫伤、机械伤口、皮孔侵入果实,也可直接从柱头、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新梢。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果表面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修剪,适时夏剪,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雨季及时排除园内积水,以降低果园湿度。 (2)人工防治  结合冬剪对树上僵果做一次彻底清除,春季清扫地面落叶、落果,生长季节随时清理树上、树下的僵果,以消灭菌源。 (3)药剂防治  李树发芽前(芽萌动期),全树均匀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铲除在枝条上越冬的菌源。从小李脱萼开始,每隔10~14天喷布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刺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回收废弃农药包装,还人们绿色田园

上一篇:

萝卜桃蚜的防治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