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综合防治无公害食用菌虫害的发生

2013-05-12 10:30:51浏览:66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在山区森林中生长的木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如香菇、木耳、银耳、猴头、松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在田头、路边、草原和草堆上粪、草生菌,有草菇、口蘑等。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
综合防治无公害食用菌虫害的发生

       一、利用害虫的习性进行防治

  1、喷丝性。    菌蚊的幼虫有吐丝的习性,又群居拉网,一般用丝将菇蕾罩住,很容易发现;另外其蛹有白茧,也容易被看到,对这些害虫可进行人工捕捉销毁。

  2、怕燥性。    瘿蚊有幼体繁殖的习性(即一头幼虫可从体内繁殖20多头小幼虫),但瘿蚊虫体小、怕干燥。可将发生虫害的菌袋放在阳光下曝晒1~2小时,或撒石灰,则虫多干燥而死,可降低虫口密度。

  3、喜水性。    跳虫有喜水的习性,对于发生跳虫的菇块可以用水诱集后消灭。

  4、变色性。    有些鳞翅目(如谷蛾和夜蛾类)的幼虫老熟后身体很大,颜色也较艳丽,在采菇和管理中很容易被发现,可随时捕捉消灭。

  5、趋化性。    一些害虫(如蝇科和螨科)对糖醋液有强烈的趋性,可在菇房中设诱杀盆,用白酒0.5份、水2份、红糖3份、醋3.5份,再加入少量敌百虫或敌敌畏诱杀;螨对炒熟的种子香味也有强烈趋性,可用炒香的茶籽饼或棉籽饼撤在纱布上,当螨聚集于纱布上后,把纱布在浓石灰水里浸沾,螨便被杀死,连续几次,杀螨效果可达90%以上。另外,用57辛硫磷0.25千克,麦麸1.5~2.5千克,加适量水,傍晚撒于菇房周围,可诱杀蟋蟀、蝼蛄等。

  二、利用物理方法杀灭害虫

  1、黑光灯或粘虫板诱杀。    利用蚊蛾的趋光性可以用黑光灯或节能灯诱杀,方法是在菇房灯光下放诱盆,内加0.1%的敌敌畏,害虫落人盆中即被杀死。也可以在强光处挂粘虫板,粘虫板上涂40%聚丙烯粘胶,有效期可达2个月。

  2、水浸法防治害虫。    即使虫体浸于水中造成缺氧和促使原生质与细胞膜分离致死。但必须注意栽培块(袋)无污染、无杂菌,菌块经2~3小时浸泡不会散,否则水浸后菌块就会散掉,虽然灭了虫,但生产效益也会受到损失。方法是:瓶或袋栽培的可将水注入瓶或袋内,块栽的可将栽培块浸入水中压以重物,避免浮起,浸泡2~3小时,幼虫便会死亡漂浮,浸泡后的瓶、袋沥干水即放回原处。

  3、其它方法。    在菇房门口,窗和通气口要安装60目纱网,阻止成虫入内,在地道菇房的进出口保持几十米黑暗,注意随时关灯,防止成虫趋光而入。

  三、土农药防治害虫

  1、用除虫菊1千克,加水200~300升喷雾,还有博落回、猫儿眼、青藤根、雷公藤、毛茛、石蒜等均能杀死为害椴木栽培黑木耳的黑光甲。

  2、用半夏、野大蒜、桃树叶和柏树叶捣烂,以1∶1加入水,渍浸后取滤液喷施可杀死蚤蝇科害虫。

  3、用0.1%鱼藤精或1∶150~200的除虫菊喷洒,可杀死蘑菇跳虫。另外,在菇房上撒一层除虫菊或烟草粉末,也能防治跳虫。

  四、改进栽培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菇房内外垃圾,有条件的可撒些石灰保持菇房周围干燥,特别是上一年的废料,一定要在种菇前2个月烧毁或深埋。

  2、菌种培养室应定期检查和熏蒸,制作菌种时,用棉塞塞紧。外面包一层牛皮纸,以防害虫侵入;如菌种已发现害虫,必须经过熏蒸或低温冷冻等方法处理后,方可使用。

  3、收菇后要认真清洁料面,除掉菇根及烂菇并集中深埋。

  4、对发病严重的老栽培室要进行熏蒸消毒(包括种菇用过的架子、工具等)。方法是用80毫升福尔马林倒入40克高锰酸钾进行熏蒸,装高锰酸钾的容器要深,容积要比福尔马林大10倍以上;熏蒸时要密闭栽培室,2天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4小时再装袋送入。也可用硫黄熏,用量为每立方米5克,密闭48小时后,再过2天进料。

  5、收完3~4茬菇后,及时清除料块,并远离菇房高温堆肥发酵或喷药,避免害虫在废料中繁殖。

  6、严禁新老培养块同放一菇房,以免害虫传播到新菇块中。

  7、除培养料要经过蒸煮及2次发酵外,覆土材料也要经过高温或药剂处理,将害虫杀死。

  8、食用菌栽培管理上要适当浇水,特别是要避免向菇体直接喷水。浇水过多,会造成菌丝和菇蕾腐烂,易滋生繁殖害虫。

  另外,还要有计划地促进食用菌的健壮生长,控制害虫的大量发生与传播。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无公害香芹的高产种植技术

上一篇:

毛桃的“无毛化”科学栽培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