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搭乘电商快车,农副产品触网山货变“山珍”

2018-11-11 20:26:35浏览:54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的变化,电商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电商产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性和
近年来,随着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的变化,电商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电商产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性和选择性。振兴乡村,农村电商是重要一环,在贵阳市清镇市暗流镇,为了提升电商扶贫发展水平,开设电商培训班,帮助村民快速熟练电商业务。利用本地产品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让山货变“山珍”。 搭乘电商快车,农副产品触网山货变“山珍”
搭乘电商快车,农副产品触网山货变“山珍”          农副产品触网,贵阳市清镇市暗流镇韩家坝村村民刘仕坤告别打工生活,成为当地的电商能手;乌当区昌镇整合零散的山间农产品,依托电商渠道,把普通山货变成炙手可热的品牌产品;搭乘电商发展快车,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从一个普通小村庄蜕变成全省首个淘宝村,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秋风送爽,行走在贵阳乡间,在促进农村发展、带动村民增收上,电商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呈现出喜人的变化。   振兴乡村,农村电商是重要一环。贵阳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融合,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试点示范,以大数据为引领,打造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的电子商务生态链,促进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至7月,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零售额为40.09亿元,同比增长48.2%,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个百分点,电商新业态成为消费增长新支柱。   转观念,村民成电商能手。   “吃了饭再走!”“不吃了,还要赶到下一家送电视,冰箱记得明天晚上再插电。”说这话时,清镇市暗流镇天猫优品服务站负责人刘仕坤正在小沟村为网购冰箱的村民送货。   2015年,在外打工的暗流镇韩家坝村村民刘仕坤回乡,成为镇上首批淘宝合伙人之一。“当时暗流镇比较落后,老百姓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产品也进不来。做电商既能给自己增加收入,又能为家乡父老带来便利。”刘仕坤说,他一开始认为做电商应该很简单,真正接触后才发现,从基本操作到营销到物流,需要学习很长时间。   提升电商扶贫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是“催化剂”。为让村民快速熟练电商业务,暗流镇开设电商培训班,怎样使用手机APP,如何比较产品价格,怎样选购商品、下单、付款……电商的流程及各种实用技巧,都被纳入培训内容。   为了弄懂电商,刘仕坤认真钻研,啃起了电子商务书籍,为了方便取货送货,还买了一辆轻型卡车。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刘仕坤从一个传统村民变成当地的电商能手,他的电商服务站也成为当地农副产品卖出和线上商品进来的“中转站”。   在刘仕坤带领下,许多从事传统种养殖的村民也开始转变思想发展电商。“这几年电商发展快,网上买商品、卖农产品都很方便。”刘仕坤认为,电商是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好方式,接下来,他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镇上更多人发展电商。   创品牌,山货变“山珍”。   立足本地产品特色,结合市场行情和需求,贵阳把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打造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助力农产品走出“深闺”。 搭乘电商快车,农副产品触网山货变“山珍”
搭乘电商快车,农副产品触网山货变“山珍”   走进乌当区羊昌镇花画小镇风景区售票大厅,“黔货山珍”四个字格外显眼,大厅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茶叶、黄粑、辣椒等整齐地排列在展台上。   “我们在线上有淘宝店铺,水果茶和水果花茶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每天有100到200份线上订单。”“黔货山珍”创始人彭智胜说。   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许多特色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很高,却长期藏在深山无人知。“前几年,羊昌镇没有人做电商,大家种出来的水果,都是自己挑到市场上卖或者找其他销路,风险大,收入也不稳定,村民们比较被动。”彭智胜说,2016年,“黔货山珍”品牌成立,入驻羊昌镇,以当地村民种植的梨、橙子、无花果、李子等水果为原材料,生产水果茶和水果花茶等产品。   “通过淘宝店铺等电商平台,我们拓宽了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逐步打响了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彭智胜说,“黔货山珍”把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条生产、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出特色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让农产品走出“深闺”。目前,“黔货山珍”的产品不仅畅销贵阳,还销往遵义、铜仁等省内地区。   聚资源,小山村成淘宝村。   “叮叮……叮叮……”在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的息烽宇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办公室里,公司负责人龙瑞的手机不时传来淘宝顾客的咨询消息。不一会,电脑屏幕上弹出订货信息:江苏客户下单3斤酸菜、山东客户下单2份酸菜豆米汤、浙江客户下单3斤米豆腐……不到20分钟,就接到了22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现在酸菜供不应求,每天能卖上300斤左右。”龙瑞说,目前他们在淘宝上开设了三个店铺,销售爆浆小豆腐、青辣椒、糯米糍粑等30余种农特产品。   龙瑞是一名“90后”,2016年底参加了息烽县组织的电商能手培训,去年和两名合伙人成立电商公司,目前已累计销售贵州农特产品5万单,仅今年以来的销售额就接近50万元。   立碑村吸引周边网商、网货等各类要素集聚,目前已开设淘宝店50余家。全村齐心协力,把来自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农特产品汇聚到村里,再通过电商平台营销推广,让这些“山里货”摇身一变,成为畅销全国的“香饽饽”。2017年,立碑村成为贵州省第一个淘宝村,电商销售额达1100余万元。   老腊肉、息烽辣子鸡、折耳根、猕猴桃、酸菜豆米……立碑村村支书龚兴春说,现在,立碑村每天会收到1000多份网络订单,带着“贵州”标签的产品,从立碑村的仓库发货,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甘谷苹果“触网”增销路,激发村民致富信心

上一篇:

汇通达召集乡村代理人 农民丰收节再添电商下乡薪火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