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豆角死藤病因、发生规律及防治

2018-11-23 18:08:39浏览:19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豆角死藤一般棚室发病率为10%一28%,较重者45%以上,严重者达到85%,给豆角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控制豆角死藤的发生,确保
    豆角死藤一般棚室发病率为10%一28%,较重者45%以上,严重者达到85%,给豆角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控制豆角死藤的发生,确保蔬菜正常生产,笔者对豆角死藤进行了为期3年比较全面的调查,初步确定导致豆角死藤的生理因素有沤根和涝害两种,病理因素有炭疽病、枯萎病、细菌性疫病、菌核病、灰霉病、根腐病、轮纹病、茎枯病等10余种,其中普遍发生、危害较重的有细菌性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灰霉病、菌核病、沤根6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豆角死藤病因、发生规律及防治

豆角死藤病因、发生规律及防治
    一、发生特点
    1、细菌性疫病:
    发生频率55%,重发地块一般减产30% 35%。叶片、茎蔓和豆荚均可染病,而以叶部为主。被害叶片叶尖和叶缘初成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似开水烫状,后扩展成不规则灰褐色斑块,薄纸状半透明,干燥时易破裂。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相连似火烧状,全叶枯死,但不脱落。潮湿时腐烂发黑,病斑上分泌出黄色菌脓,嫩叶扭曲畸形。茎上病斑成条状红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绕茎一周后,上部茎叶萎蔫枯死。豆荚上病斑多不规则,红褐色,严重时豆荚萎缩。
    2、根腐病:
    发生频率为45%,一般病株率20%以上。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是病株较矮,往往被忽视。开花结荚时,病株下部叶片发黄,从叶边缘开始枯死,但不脱落。随病情发展,主根由红褐色变为深、黑褐色,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病株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或黑色病斑,剖视茎基部,维管束变褐色,病株须根少。当主根全部腐烂时,病株枯萎死亡。潮湿条件下,常在病株茎基部产生粉
    3、炭疽病:
    发生频率12%,叶、茎、豆荚均可染病,苗期感病在子叶上产生红褐色圆斑,凹陷成溃疡状。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常沿叶脉扩展成多角形小条斑,初为红褐色,后为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豆荚上病斑圆形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有深红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中央分泌粉红色粘液。
    4、灰霉病:
    发生频率为10%,尤其在保护地有逐年加重趋势。茎、叶、花荚均可染病。茎部染病,先从基部向上11~15厘米处出现云纹斑,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分支处侵入,使分枝处形成凹陷小渍斑,继而萎蔫。叶片感病,形成较大的云纹斑,后期易破裂。
    5、菌核病:
    发生频率为6%,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栽培春豆角和秋延后豆角上。发病时多从茎基部或第一分枝分权处开始,初水浸状,逐渐发展呈灰白色,茎表皮发干崩裂,呈纤维状。潮湿时,在病组织中间生成鼠粪状黑色菌核,病斑表面形成白色霉层,严重时导致植株萎蔫枯死。
    6、沤根:
    沤根死藤为豆角常见生理病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轻时造成局部死藤,严重时成片死亡。主要表现为植株新根极少或不产生须根,老根根皮显水浸状褐色或锈褐色。长时问沤根,根系逐渐坏死腐烂,最后全部根系腐朽,病苗或病株极易拔起。开始时部分叶片叶缘枯焦,随病害发展,地上部逐渐萎蔫枯死。
    二、发生规律
    1、细菌性疫病: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潜伏或黏附在种子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是初侵染来源。在田间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病菌发育适温30℃,相对湿度85%以上。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保护地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露地夏季多雨,秋季多雾、多露发病重。重茬种植,肥力不足,管理粗放发病也重。
    2、根腐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未腐熟的有机肥及土壤中存活多年,甚至可腐生达l0年以上。病菌借粪肥、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危害。发育温度13~35 ,适温29 32℃。阴雨连绵,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畅,地势低洼或土壤潮湿,土壤粘重及连作地块发病重。
    3、炭疽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附着在种子上或在病残体内越冬,是初侵染来源。在田问靠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从伤口或直接侵入。病菌发育适温为20~25~C,湿度在90%以上利于病害发生。天气凉爽,多雨、多雾、多露季节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连作也会加重发病。
    4、灰霉病:
    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来源。越冬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温度较高时不适于病菌生活,可形成抗性很强的菌核,条件适合时菌核长出菌丝直接侵染。病菌在田问随病残体借雨水、流水、气流等传播蔓延。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大时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5、菌核病: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种子、病株残体、堆肥上越冬,成为早春初侵染来源。在田间主要以子囊孢子和菌丝借露水、气流、雨水侵染传播和蔓延。病菌发生适温度l5℃,相对湿度100%,棚膜结露,冷凉潮湿的条件下发病重。
    6、沤根:
    造成沤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移植后地温长时问低于或高于豆角根系生长发育需要的正常温度,或移植后浇水过大,或遇阴雨天降雨量较大,一些棚室灌人雨水,土壤持水量过高,通透性差,根系严重缺氧,不能正常进行生理代谢,使根系生长停滞,重者萎蔫死亡。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当地豆角品种较多,抗病性有较大差异。据调查,早熟14、春丰2号、春丰4号等对炭疽病,丰收1号、青岛架豆、秋抗l9、紫秋豆等对根腐病,新秀一号、芸丰1号、紫秋豆、秋抗6号等对灰霉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耐)病性,各地可根据发病情况和茬口灵活选用。
    2、实行轮作:
    对于病害重发地块要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好;结合整地进行深翻,将病菌埋人土壤深层;采用高垄栽培,适当控制浇水,尤其遇低温、阴雨、雪天更应注意控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加强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减少叶面结露;平衡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时摘除老、黄、病叶,发现病重植株立即拔除,携出田外销毁;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带出棚室集中处理。
    3、浸种和消毒:
    播种前用55~C温水浸种,不断搅拌至水温降到30℃,浸种30分钟,捞出后拌种;防治炭疽病、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重量的0.5%拌种,或用40%多硫悬浮剂50倍液浸种2L3小时,或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4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防治细菌性疫病可用70%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种子量0.3%的95%敌克松原粉或50%福美双拌种;每公顷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千克混入细干细土1 500千克,于播种时穴施或沟施,可预防根腐病、疫病等多种病害;用福尔马林500~l 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闭棚24小时,放风7~10天后定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棚室土壤、屋顶及四周表面进行喷雾消毒。
    4、及时排水和划锄:
    雨水灌棚后,排水一定要及时、彻底,减少蔬菜的沤根程度。棚内积水排净后2~3天内,由于棚地很湿,若无特别事情,尽量不要进入棚内进行农事操作,以免将棚地踩实,干后变的坚硬板结,恶化蔬菜的根系生长环境。土壤泛白时,要及时划锄,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注意划锄要勤,开始时最好每隔3~5天一次,以后每次浇水后都要进行。积水排净后,叶片上常沾满泥土,应及时用清水冲净,以免感染病害。要及时用爱多收、生根剂或甲壳素喷淋灌根,以尽快促进新根生成,恢复长势。生物菌肥对改良土壤结构,抑制土传病害有很好效果,可在棚地排水后追施生物菌肥,每667平方米以30~40千克为宜,对尽快恢复豆角长势效果显著。施用生物菌肥后切忌再用杀菌剂灌根。
    四、化学防治
    1、根腐病:
    发病初期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或10%世高2 500倍,或69%安克锰锌800倍,或40%多硫悬浮剂加77%可杀得等量混合500--600倍液浇根,每穴250--500毫升。
    2、细菌性疫病:
    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或30%DT杀菌剂400倍,或23%络氨铜水剂500倍,或70%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3、灰霉病、菌核病:
    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淋花器和老叶。保护地选用粉尘剂和烟雾剂。每公顷用6.5%万霉灵或5%百菌清或10%灭克粉尘剂15千克喷粉;也可用10%速克灵烟剂,每次3.75~4.5千克,还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l0.5千克混细土225千克,均匀撒于行间。
    4、炭疽病:
    用80%炭疽福镁400~500倍,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 0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保护地每公顷最好采用5%百菌清粉尘剂15千克或45%百菌清炯剂3千克。视病情7~l0天1次,连续2 3次。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荔枝高压育苗技术

上一篇:

豇豆常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