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2018-11-26 11:24:50浏览:43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甜菜褐斑病又称斑点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发生在叶柄上。感染该病之后,甜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块根发育和糖分
    甜菜褐斑病又称斑点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发生在叶柄上。感染该病之后,甜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块根发育和糖分的积累,从而降低甜菜的品质。本文为大家介绍了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甜菜褐斑病
    一、病害症状
    甜菜褐斑病在我区发病初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多在中、老叶上产生圆形小斑点,直径1-3毫米,在缺氮的情况下直径可达1厘米,斑点周围为花青素形成的紫红边缘。叶柄上病斑多呈椭圆形,初期斑点很小,以后逐渐增大,病菌通过气流、雨水多次再侵染,当每个叶片上的斑点达到400~1 000个时,叶片渐渐枯死。后期在病斑的表面产生灰白色的霉状物一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随之破裂并脱落、穿孑L。感染褐斑病的植株,其根头部伸长达20-25厘米,如用病株留种,第2年甜菜发病时间提前7~1O天,且萼片上也产生病斑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特征
    甜菜褐斑病属于半知菌纲丝菌目深色丝菌科。该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0~27~C,当温度在37℃以上或5℃以下时,发育停止,在45℃下经1O℃分钟便死亡。
    三、发病条件
    1.初侵染源
    ① 种子附着在种球上的菌丝团和分生孢子,在较干燥的情况下可以存活6~8个月。
    ② 母根在患病的母根上附着有大量的病原体菌丝团作为越冬菌源,第2年这些感病的母根栽植后,便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③ 病株在病株残体上带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团。分生孢子可存活8个月以上。菌丝团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保持生活力2.5年左右。在发病田块若病株残体未清理干净,采取秋季深翻可以起到很好的灭菌作用。
    2.田间流行
    甜菜褐斑病的流行有明显的高峰期,一般始发期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平均温度在16.3~19.6~C,当甜菜长到lO片叶左右,灌头水期时,分生孢子传播,萌发入侵,开始初侵染,6月中、下旬,在田间即可发现病斑。此间旬均气温低于2O℃,田间菌量相对较少,病害发展较慢。7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温气候出现,病害很快进入盛发期,发病植株迅速增多,单株发病严重,传播迅速,因7~8月份的降雨量大及次数多而引起。9月份随着气温的降低,发病逐渐趋于停止。
    3.流行条件
    ①气象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褐斑病发生与流行的基本因素。7~8月份平均温度在15℃以上,并连续2~3天降雨量在1O毫米以上,则构成入侵的气象条件。
    ②田间菌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菌源数量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即菌量越多,病害越重,流行时间相应提前。
    ③发病始期 褐斑病菌在甜菜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所以病害发生早,病菌再侵染次数多,病情重,流行高峰期出现就早。
    ④抗病性一般抗病品种发病轻,病情指数低,流行率低;不抗病品种发病重,病情指数高,流行率高,因此,在生产上要采用抗病高产品种。
    ⑤地势低洼,浇水后常常积水,造成长时间田问小气候湿度大,病害较重。反之,地势高,浇水量少,田间小气候长期处于干燥状态,病害则轻。
    ⑥播种日期 一般情况下,晚播的甜菜较早播的甜菜发病轻。
    ⑦郁闭程度 田问郁闭程度越大,发病越重,反之则轻。
    四、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
    在加强田间病情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病害测报,指导化学防治。采用苯并咪唑类农药,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农业防治
    ①甜菜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避免重茬和迎茬。
    ②实行制种甜菜地块与原料甜菜地块安全隔离,一般相距1 500米以上。
    ③彻底清除田问病残体,土地进行深翻,加速病残体腐烂分解,减少越冬菌源。
    ④及时中耕除草,铲除野生寄主。
    ⑤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肥,及时定苗,合理灌溉。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如何防治甜菜立枯病?

上一篇:

防治甜菜苗腐病的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