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甘薯麦蛾如何有效防治

2018-11-26 22:14:05浏览:70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甘薯麦蛾,别名甘薯卷叶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主要为害甘薯、蕹菜、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国内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
甘薯麦蛾,别名甘薯卷叶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主要为害甘薯、蕹菜、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国内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都有发生。甘薯麦蛾如何有效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甘薯麦蛾如何有效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约18毫米,翅宽2.5毫米;黑褐色,头顶与颜面紧贴深褐色鳞片,唇须镰刀形;前翅狭长,锈褐色,具暗褐色混有灰黄色的鳞粉,翅和翅脉绿色,近中央有白色条纹,中室内有两个眼状纹,其外部灰白色,内部黑褐色,翅外缘具5个横列的小黑点。后翅宽,后翅暗灰白色,缘毛甚长。
  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褐色,表面有细纵横脊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15毫米,细长纺锤形,头稍扁平,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两侧黑褐色呈倒八字形纹,背板外白色。中胸至第2腹节背面黑色,但中、后胸及第1、2腹节的前侧方均为白色。第3腹节以后各节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黑色,第3~6腹节的亚背线又有1条黑色向后斜伸的分支。全身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
  蛹:头钝尾尖,长约8毫米,黄褐色;全体散生细毛,腹部前4节背面节间有深黄色胶状物,第4~7节背面近后缘处有深黄褐色短小刺毛群,腹末有钩刺8个,环状排列。
  发生特点
  甘薯麦蛾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流地区年生3~4代,华南年发生6~9代,以蛹在田边杂草或残枯叶内越冬。田间发生世代重叠,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羽化,6~9月为发生盛期,10月底左右开始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当晚交配,次晚产卵,卵散产于嫩叶背面的叶脉交叉处,也产于新芽、嫩茎上。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在80粒左右,卵期3~7天。幼虫孵化后即取食危害叶片,2~3龄幼虫开始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造成点片卷叶发白,严重时仅剩网状叶脉,一生可转移危害多张叶片。幼虫还能食害嫩茎和嫩梢。幼虫共4龄,行动活泼,一触即跳跃落地。幼虫老熟后在卷叶或土缝中化蛹。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铲除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②成虫诱杀:应用甘薯麦蛾性诱剂诱杀成虫。
  ③人工捕杀:初见幼虫卷叶为害时,结合栽培管理,随手捏杀新卷叶中的幼虫。
  ④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发生初期尚未卷叶时施药,施药时间以下午4~5时为宜。在卵孵高峰期可选用5%卡死克乳油2 000~2 500倍液,在低龄幼虫始盛期可选用0.5%三令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力虫晶乳油3 000~5 000倍液,或24%美满悬浮剂2 000~2 5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3 000~3 5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2 000~2 500倍液,或奥绿一号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10%歼灭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 1 000~1 500倍液,或攻蛾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20%绿得福微乳剂600~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甘薯麦蛾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棕榈蓟马如何有效防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球茎茴香软腐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上一篇:

潜叶蝇如何有效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