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豌豆象如何防治

2018-11-26 23:46:58浏览:96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豌豆象,别名豆牛、豌豆虫,属鞘翅目豆象科,主要危害豌豆、扁豆,原产欧洲,现已分布全世界,我国大部分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
豌豆象,别名豆牛、豌豆虫,属鞘翅目豆象科,主要危害豌豆、扁豆,原产欧洲,现已分布全世界,我国大部分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尤以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等省为重。豌豆象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豌豆象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色,体长4~5毫米,宽2.6~2.8毫米;触角基部4节,前、中足胫节、跗节为褐色或浅褐色;头具刻点,被淡褐色毛;前胸背板较宽,刻点密,被有黑色与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三角形毛斑,前端窄,两侧中间前方各有1个向后指的尖齿;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被白色毛;鞘翅具10条纵纹,覆褐色毛,沿基部混有白色毛,中部稍后向外缘有白色毛组成的1条斜纹,再后近鞘翅缝有1列间隔的白色毛点;臀板覆深褐色毛,后缘两侧与端部中间两侧有4个黑斑,后缘斑常被鞘翅所覆盖;后足腿节近端处外缘有1个明显的长尖齿。雄虫中足胫节末端有1根尖刺,雌虫则无。
  豌豆象成虫
  卵:橘红色,较细的一端具2根长约0.5毫米的丝状物。
  幼虫:复变态,共4龄。体乳白色,头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无行动能力,胸部气门圆形,位于中胸前缘。1龄幼虫略呈衣鱼型,胸足3对短小无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虫体长5~6毫米,短而肥胖多皱褶,略弯成C形。
  蛹:长约5.5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头部、中胸、后胸中央部分、胸足和翅转为淡褐色,腹部近末端略呈黄褐色;前胸背板侧缘中央略前方各具1个向后伸的齿状突起;鞘翅具5个暗褐色斑。
  发生特点
  豌豆象在我国各地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贮藏室缝隙、田间遗株、豆粒内、树皮裂缝、松土内及包装物等处越冬。翌春,在豌豆开花期越冬成虫飞至春豌豆地活动,各地迁入时间以当地豌豆开花结果期早迟而异,南方早、北方较迟。浙江、上海、江苏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至7上中旬~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留在豆粒内越冬或羽化后经数日待体壁变硬后钻出豆粒飞至越冬场所越冬。
  成虫具日出性,以晴天下午活动最盛,飞翔力强,可飞越3~7千米到达豌豆田。刚从越冬场所飞出的成虫,卵巢发育不全,需经6~14天取食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叶片,进行补充营养后才开始交配、产卵。卵一般散产于幼嫩豌豆荚两侧,多为植株中部的豆荚上,每雌可产卵700~1 000粒,产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天。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以幼虫为害新鲜豌豆豆粒,影响产量、出粉率和种子发芽率,幼虫期35~42天,老熟时在豆粒内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8~9天。成虫寿命可达330天左右,有的还可长达14~16个月,甚至更长。豌豆象发育起点温度为10℃,发育有效积温为360日.度。
  防治要点
  ①田间防治 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常与豌豆结荚盛期相吻合)及幼虫孵化盛期喷药防治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0.6%灭虫灵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并尽量使每个豆荚均匀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②豌豆脱粒后,立即曝晒5~6天,可杀死豆粒内幼虫90%以上。
  ③当豌豆量不太大时,可将曝晒后立即收到塑料袋中并扎紧,或埋进干净麦糠堆里,密闭贮藏半个月至一个月,可杀死所有成幼虫。④当豌豆量大时,在豌豆收获半个月内,将脱粒晒干后的种子,置入密闭容器内,用56%磷化铝熏蒸,每200千克豌豆用药量3.3克(1片),密闭3天后,再晾4天。必须严格遵守熏蒸的要求和操作规程,避免人畜中毒。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豌豆象的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学以致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访问山村网病虫害防治专栏。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了:菜蝽如何防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豇豆轮纹病

上一篇:

豇豆茶翅蝽防治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