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梨锈病该怎么防治?

2018-11-27 16:41:03浏览:3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梨锈病又称赤羊胡子。梨锈病菌主要为害梨树的叶片、新梢和果实。叶面发病初现黄橙色具光泽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病斑,中部橙色,

    梨锈病又称赤羊胡子。梨锈病菌主要为害梨树的叶片、新梢和果实。叶面发病初现黄橙色具光泽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病斑,中部橙色,外围具黄色晕圈或健部分开,直径4~8毫米,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小斑眯,即病菌性子器,从中溢出淡黄色黏液,同含大量性孢子。



    黏液干燥后,小点微变黑,病组织正面凹陷,背面隆起,不久长出灰褐色毛状物,即病菌的锈子腔。成熟后先端开裂,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锈孢子。后期病斑变黑枯死,仅留痕迹,病菌多时可引起早期落叶。病果上病部稍凹陷,中间密生性子器,周围产生锈子腔。


    生长停滞引致畸形,早落,新梢、果柄、叶柄上病部发生龟裂,易被折断。转主寄主桧柏发病,开始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现浅黄色病斑,稍隆。翌年三、四月,突破表皮露出红色褐色圆锥状或扁平形孢子角。冬孢子角吸水膨大,呈橘黄色舌状胶质体,干燥时缩成表面有皱纹的污胶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翌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萌发产生担子孢子,担孢子萌发最适温度17~20℃,低于14℃或高于30℃均不萌发。


    侵染梨树幼叶、嫩枝、幼果,6~10天后生出病斑及性子器和混有黏液的性孢子,由昆虫传带,进行有性结合,生成双核菌丝体及锈子腔和锈孢子。锈孢子萌发适温27℃,由于缺少夏孢子阶段,不能进行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短期产生担子孢子侵染梨,担子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也较近。


    梨锈病流行与春季气候条件关系密切,3~4月间降水次数和降雨量多时,容易引起该病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


    (1)梨园禁止用桧柏、龙柏营造防风林,或相隔距离不少于5公里。


    (2)在不能伐除桧柏的地方,应在春雨前剪除桧柏上病菌,用波美2~3度石硫合剂喷射桧柏,减少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40%福星(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5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用药隔15天左右1次,防治2次或3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苹果白粉病

上一篇:

苹果褐斑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