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识别及防治

2018-11-28 15:48:17浏览:64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属真菌病害,分布较广,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属真菌病害,分布较广,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解放前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解放后,随着水稻生产施肥水平的提高,危害已日益减轻。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识别及防治
  一、症状识别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尤以叶片最为普遍。芽期发病,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枝梗发病,病部暗褐色,造成穗枯。
  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瘪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病易与稻瘟病相混淆,其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是与稻瘟病的重要区别。
  二、发生规律
  水稻胡麻叶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etKubibay)DrechsleretDastur.)侵染所致。病菌以以菌丝体在病草、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干燥条件下,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则借助气流传播至水稻植株上,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三、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特别是深耕改土、科学管理肥水为主,辅以药物防治。
  (1)农业防治
  ①选择在无病田留种,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深耕灭茬,压低菌源。
  ②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及有机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要注意排水,并施用适量石灰,以促进有机肥物质的正常分解,改变土壤酸度。实行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2)种子消毒处理
  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这样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以利杀菌,之后用风、筛、簸、泥水、盐水选种,然后消毒。种子处理药剂及方法参见“稻瘟病”.
  (3)药剂防治
  重点在抽穗至乳熟阶段的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水稻稻曲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上一篇:

稻曲病病害为何要尽早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