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芝麻枯萎病和叶斑病的区别

2018-11-28 17:16:07浏览:89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芝麻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近几年,芝麻枯萎病和叶斑病成了芝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不仅发生普遍,而且为害日趋

  芝麻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近几年,芝麻枯萎病和叶斑病成了芝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不仅发生普遍,而且为害日趋严重,是芝麻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芝麻枯萎病和叶斑病的区别



  一、发生情况


  1. 枯萎病


  从近10年的调查情况看,枯萎病在芝麻的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病田率达87.56%,病株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田块达50%以上。苗期可造成大量死苗,成株期有的表现为整株萎蔫,叶片皱缩黄化或半边黄化,结蒴少或不结蒴,茎秆半边坏死或整株枯死。


  2. 叶斑病


  始于初花期,发病盛期在盛花期至封顶期,病田率达100%,病叶率80%以上,叶片极早枯死,特别是细菌性叶斑病,一旦发生3~5天全田叶片枯焦脱落,甚至整株枯死,千粒重下降,病株蒴果炸裂,严重影响芝麻产量和质量。


  二、发病规律


  1. 枯萎病


  苗期即可发病,成株发病盛期从7月底初花期开始,8月底封顶期达发病高峰。从不同品种看,豫芝4号、豫芝8号、郑芝98N09比较抗枯萎病,发病较晚,病情蔓延速度较慢,症状以叶片皱缩变黄和半边黄居多,死株较少;豫芝9号、宜阳白及地方品种发病早,病情发展快,病情严重的导致死苗,症状以萎蔫型为多。


  同一品种重茬地发病早,病情重,反之则轻;播种早的田块发病重于晚播田。气温对枯萎病影响较明显,适宜发病温度为20℃左右,高于30℃时病株新生叶片症状隐去,下降到27℃以下时,新生叶片可继续显现症状。盛花期以前降雨多,发病早且重;反之则轻。


  2. 叶斑病


  叶斑病发病始期和最终期呈现明显的先水平、后自下而上垂直、再水平发展的流行动态。其流行进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①始发期:7月上中旬始见病株,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株达到最多,为病原菌初步积累期。


  ②普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叶最多,病害自下而上垂直发展蔓延,为病原菌再积累期。


  ③盛发期:从8月底病叶最多到芝麻成熟,病害如同初发病期又沿水平方向蔓延发展,叶片枯死脱落。在河南省南阳市病田率达到100%,病叶率达到80%以上。


  降雨对叶斑病发生的迟早和流行进程影响最为明显。苗期和盛花期雨量大,雨日多,空气湿度大时,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发生早且重;反之则晚而轻。


  三、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品种


  在对省内外1000多份芝麻品种资源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10个抗病性和丰产性好的品种。以豫芝4号、郑芝98N09、豫芝8号表现比较突出,这几个品种抗枯萎病,轻感叶斑病,籽粒饱满、色泽好,千粒重高,抗逆性强,产量高;豫芝5号、11号、15号也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


  2. 播期用药剂拌种


  播种期用40%多菌灵(有效成分0.3%)拌种,也可推广保水剂加40%多菌灵进行芽后流体播种。


  3. 适期早播,合理密植


  春芝麻适播期为5月上中旬;夏芝麻的播期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超过6月10日,应做到夏芝麻随播种、随镇压保墒,力争“茬子不过夜,种地不过晌”。2~3对真叶期间定苗,每亩留苗数分枝型8000~9000株、单秆型10000~11000株。


  4. 沟厢种植


  芝麻对渍、旱均比较敏感,种植时必须开好沟厢,做到三沟(厢沟、腰沟、围沟)相通、排渍方便,即雨天明水能排,暴雨后田面上基本无明水,暗水能控,旱天能浇。


  5. 科学施肥


  芝麻生育季节较短,对肥料的需求比较集中,增施底肥是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整地时应亩施45%三元复合肥(N15P15K15)40-50千克,苗期每亩施尿素7-8千克,盛花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硼砂混合液2-3次,每亩每次50千克。


  6. 及时防病治虫


  苗期主要防治地老虎,于傍晚顺垄撒毒饵(取100克90%晶体敌百虫用温水化开,均匀喷洒在5千克炒香麦麸上,闷3-4个小时即可撒施)。对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和青枯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轮作倒茬。二是排涝防渍,增施磷钾肥。三是药剂防治,苗期每7-10天喷1次50%氯溴异氰尿酸(绿亨6号)600倍液,连喷3-4次,每亩每次40-50千克。进入中花期,5-7天喷1遍30%扫细悬浮剂4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绿亨6号)600倍液的混合液,连喷2-3次,每亩每次40-50千克,可基本控制住病害的发生蔓延。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白芝麻青枯病怎么防治?

上一篇:

芝麻倒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