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豆花叶病毒病

2018-11-28 18:01:40浏览:34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大豆花叶病毒病为害症状】: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为害症状】:
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
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呈波状,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
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老叶症状不明显,到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
在感病品种上,受病6-14天后出现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叶肉隆起,形成疱斑,叶片皱缩。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或仅新叶呈轻微花叶斑驳。病株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后期由蚜虫传播而发病的植株不矮化,只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气温在18.5℃左右,症状明显,29.5℃时症状逐渐隐蔽。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植株种子有时种皮着色,其色泽常与脐色有关。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特征:病叶呈皱缩花叶斑驳,病粒自脐部向外产生放射形褐色斑纹。
【大豆花叶病毒病病 原】: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Poly virus group),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病毒颗粒线状分散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大多在650-750纳米×18纳米,平均700纳米×16纳米左右,病毒钝化温度为55-60℃,有的分离物可达66℃,稀释终点10-3至10-6,病液在常温条件下,根据不同分离物,侵染性为3-14天,钝化pH值小于4大于9,感染2-3周病叶细胞内产生内含体为风轮状,大小为12-14纳米,病毒核酸的含量6-7%,核酸分子量为6.5×106道尔顿。
【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病条件】:病毒病的发生除与种子带毒量有关外,在田间直接与传毒昆虫的数量有关,与有翅蚜迁飞的关系尤其密切。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活动和病毒的繁殖,发生就重。一般是在有翅蚜出现高峰期后15天左右,田间普遍发病。
此外,大豆品种对花叶病的抵抗性有明显的差异,感病品种不仅植株受害重,病株率高,产量和品质均受影响。
【大豆花叶病毒病防治方法】:
根据病毒病原特征及已知流行因素,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毒品种:各地大面积推广和改良品种,大多数对大豆花叶病毒有一定抗性,一般均在中抗以上,改良品种在连年种植过程中,发现病毒逐年严重,一是种植品种抗性衰退,或是当地侵染病毒株系的变化引起的,应对改良品种提纯复壮或改种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建立无毒种子田: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因此种植无毒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100米以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种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收获种子要求带毒率低于1%。病株率高,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翌年种植种子用。
3、防蚜治蚜: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传播田间病毒又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性的传播,因此采取避蚜或驱蚜(即有翅蚜不着落于大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目前最有效方法是苗期即用银膜覆盖土层,或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有驱蚜避蚜作用,可在种子田使用,大豆后期发生蚜虫,应及时喷施杀蚜剂,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4、加强种子检疫: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的种传病毒,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种植季节及方式、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病毒对大豆适应条件众多,利于病毒产生侵染性分化,形成不同毒株。因此,在各地调种或交换品种资源,都会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病毒的株系,这种大豆种子引入,必然造成大豆病毒病流行的广泛性及严重性,因此引进种子必需隔离种植,要留无病毒株种子,再作繁殖用,检疫及研究单位要加强检疫病毒病的措施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豆菟丝子为害大豆

上一篇:

截形叶蜗和朱砂叶瞒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