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豆病毒病症状介绍与防治

2018-11-28 18:08:19浏览:56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大豆病毒病是系统性发生病害,分布非常广泛,普遍发生于各大豆产区。一般大豆病毒侵染大豆后,除植株正常营养生长受到破坏外
   大豆病毒病是系统性发生病害,分布非常广泛,普遍发生于各大豆产区。一般大豆病毒侵染大豆后,除植株正常营养生长受到破坏外,主要表现以下六种症状:
大豆病毒病
   1、轻花叶型
  叶片平展,肉眼观察有淡黄色斑驳,摘下病叶透过日光可见有黄绿相间斑驳,植株生长基本正常。抗病品种和后期染病植株多表现此症状。
  2、重花叶型
  病叶黄绿相间花叶,严重皱缩,叶肉突起,叶缘向后卷曲,叶脉坏死,植株矮化,暗绿色。
  3、皱叶花叶型
  叶片皱缩,歪扭,叶脉泡状突起,植株矮化,结荚少。
  4、黄斑型
  一般与轻花叶和皱缩花叶症状混生。这种情况有两种表现型,一种是黄斑坏死,多见南方各地,另一种是东北黄斑花叶。两种表现型多见于结荚期。前者植株上叶片皱缩为黄色斑驳,叶脉变褐坏死,一般老叶不皱缩,但植株上部叶片多呈皱缩花叶状。
  5、芽枯型
  病株茎顶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呈黑褐色枯死,植株矮化,茎秆易断。开花期表现症状多数花芽萎蔫不结荚。结荚期表现症状为豆荚上有圆形或无规则褐色斑块,豆荚多变为畸形。
  6、褐斑型
  因豆粒脐部颜色而异。褐色脐的籽粒斑驳呈褐色,黄白色脐的呈浅褐色,黑色脐的呈黑色。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播种前严格选种,清除褐斑粒。适时播种,使大豆在蚜虫盛发期前开花。苗期拔除病苗,及时防治蚜虫,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提高品种抗病能力。
  ②选育推广抗病毒品种
  由于大豆花叶病毒以种子传播为主且品种间抗病能力差异较大,又由于各地花叶病毒生理小种不一,同一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区其抗病性也不同,因此,应在明确该地区花叶病毒的主要生理小种基础上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③建立无病种子田
  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是通过种子传播,因此,种植无病毒种子是最有效的防治途径之一。
  建立无毒种子田要注意两点:一是种子田四周100米范围内无病毒寄主植物,二是种子田出苗后要及时清除病株,开花前再拔除一次病株,经3~4年种植即可得到无毒源种子。一级种子的种传率低于0.1%,商品种子(大田用种)种传率低于1%。
  ④防治蚜虫
  大豆病毒大多由蚜虫传播,大豆种子田用银膜覆盖或将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起避蚜、驱蚜作用,田间发现蚜虫要及时用药剂防治。在迁飞前喷药效果最好,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叶面喷施防治。
  ⑤加强种子检疫管理
  中国大豆分布广泛,播种季节各不相同,形成的病毒株有差异。品种交换及种子销售均可能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的病毒株系,从而形成各种病毒或病毒株的交互感染,导致多病毒病流行。因此,需要种子管理部门和检疫部门严格把关。
  ⑥化学防治
  在发病重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喷洒一些防治病毒病的药剂,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性,如0.5%菇类蛋白质多糖300倍液、1.5%植病灵Ⅱ号乳油1000倍液、混合脂肪酸100倍液、5%菌毒清4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豆菌核病如何防治?

上一篇:

大豆灰斑病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