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甘薯瘟病

2018-11-28 18:16:34浏览:43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甘薯瘟病为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华南、中南、华东。发病田产量损失20%30%,重病田达70%80%,个


甘薯瘟病为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华南、中南、华东。发病田产量损失20%—30%,重病田达70%—80%,个别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甘薯瘟病症状】

因甘薯生育期和发病时期不同,在苗期、成株期与薯块上的症状表现也不完全相同。苗期:用病薯育苗,当苗高15cm左右时,1—3片叶开始凋萎,苗基部呈水渍状,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乃至黑褐色,严重的青枯死亡。病苗维管束变黄,后变褐色,同时地下细根变黑,脱皮而腐烂,继续蔓延发展到茎基部皮层和髓部,变黑腐烂脱皮,只残留丝状维管束组织,茎变中空。成株期:病苗栽后不发根,几天后死掉。茎蔓长30cm左右时,病菌从伤口浸入,叶片暗淡无光,中午萎蔫,茎基和入土部分,特别在有伤口的地方,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全部腐烂,有臭味.茎内有时有乳白色的浆液。生长后期,茎蔓各节已长出不定根,叶片不萎蔫,提起蔓扯断不定根后,植株很快青枯死亡。多数须根出现水渍状,用手拉易掉皮,仅留下线状纤维。薯块:薯块初期不表现症状,外表不易识别。如剖视薯块纵切面,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淡黄色或褐色到黑色,并呈条纹状,病菌可以从薯块的一端开始侵入,也可以从薯块的须根处侵入,后期整个薯块软腐,或一端腐烂,有脓液状白色或淡黄色菌液,带有刺鼻臭味。

【病原与发生规律】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pv.batatae称青枯假单胞杆菌甘薯致病型,属细菌。病薯和病苗是甘薯瘟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带菌土壤和有病的其他寄主植物也是侵染的重要来源。病菌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靠灌溉水,其次为带病薯种、病苗、带菌肥料、中耕等农事活动;远距离传播则借种薯、种苗的调运。此外,甘薯小象甲也可携带病菌传播。病菌经由伤口和侧根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繁殖,沿维管束组织向上扩展。从发病的地下茎部蔓延到藤头而侵入薯块,引起薯块发病。病菌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为害,适温范围是20—40℃,病菌在温度为27—35℃、湿度在80%以上,雨水频繁的条件下繁殖得最快:山坡旱地发病轻,平地洼地发病重,黏重地水稻土,比疏松砂壤土发病重,微酸性的土壤,发病较重轻病地在灌水后病情扩展迅速。连作地、与茄科作物轮作的地块,发病重秋薯比冬薯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严格控制病区种苗、种薯外调。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苗。实行水旱轮作或旱地轮作2年以上,避免与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轮作。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不用病藤、病薯作牲畜饲料或堆沤土杂肥:合理灌溉,切勿漫灌和串灌,以防止水流传病。及时拔除初发中心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撒施石灰。发病重时开隔离沟封锁病中心。注意防除甘薯小象甲等害虫,减少虫媒传病收获后彻底收集病残体,集中烧毁,并及时翻耕晒土:发病初期喷洒或淋施下列药剂:高锰酸钾600倍液;20%喹菌酮悬浮剂10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 600—800 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甘薯疮痂病

上一篇:

甘薯斑点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