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马铃薯黑痣病如何防治

2018-11-28 18:23:03浏览:75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种植过程中马铃薯黑痣病如何防治呢?
马铃薯黑痣病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变为褐色,大小0.5~5毫米。最低生长温度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3~28℃。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并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
  危害症状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防治方法
  由于黑痣病具有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的特点,防治上难度较大,必须采取综合防控策略。
  1、农业措施: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胡萝卜、圆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避免迎重茬。
  注意地块的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2、化学防治:
  种前马铃薯块茎用35%福·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脲0.4%溶液浸种5分钟。也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每亩用量14~20毫升,加水40~60升,茎叶喷雾。
  在种薯播种到垄沟后马上进行沟内喷药,使药物均匀喷到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进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剂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种植带上,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
  待芽块出苗后黑痣病零星发生时,采用持效期较长的内吸杀菌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配制成药液喷施或浇灌至茎基部。喷药液量600升/公顷、0.25升药液/株。
  3、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Trichoderma)和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马铃薯频繁调种引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重茬迎茬导致马铃薯黑痣病逐年加重,生产中迫切需要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化学药剂。
  从已有的报道及笔者进行的药剂筛选结果来看,苯醚甲环唑、戊菌隆及其与福美双的混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药剂对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效。
  开展马铃薯黑痣病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配套防控效果研究,综合考虑种薯所带黑痣病菌和晚疫病菌,以及生长期早疫病和晚疫病,针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使马铃薯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上一篇:

马铃薯黑心病的防治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