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沙蒿叶甲

2018-11-29 11:18:50浏览:89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沙蒿叶甲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地区,是宁夏和内蒙古西部草原为害沙蒿的专食性大害虫。形态特征成虫 体
沙蒿叶甲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地区,是宁夏和内蒙古西部草原为害沙蒿的专食性大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卵圆形,背面隆起,长5—8毫米。深绿色或紫绿色,具金属光泽。触角线状,11节。前胸背板前缘内凹,背面有不规则刻点,鞘翅有10行刻点。足绿色,蹄节暗褐色,下有白色绒毛。卵 长椭圆形,长1.4—2毫米。初产橙黄色,后变为紫褐色,孵化时胚胎橙红色,两侧各有3个大黑点。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5毫米。头黄色,胸黄白色,腹部黄褐色,触角端部及瓜黑色,体两侧各有3个大黑点。老熟幼虫体长9—12毫米,背面有5条黑褐色纵纹。瘤突黑色,刚毛白色。蛹 初化蛹米黄色,半球形,长6—8.5毫米,宽3—4毫米。密生褐色刚毛,头向下弯曲。 发生规律 一年完成1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个别以蛹和产卵后的成虫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化蛹,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并大量爬上植株为害。6月中旬开始交配,7月下旬产卵,8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中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9月下旬有个别幼虫化蛹越冬。习性成虫喜高温、耐低温,36℃时正常活动,11月中旬,在气温-5℃时仍能正常取食。喜高攀,不善飞翔,主要靠飞翔转移。交配多在清晨、傍晚进行,一生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雌产卵51-387粒,平均180粒。卵期一般12-15天。幼虫4龄,1龄历期7天,2龄5.1天,3龄7.1天,4龄226.8天,全期246.8天。幼虫具趋高性和趋蒿性,3龄前幼虫休息时经常爬上枝梢顶端;人为振落,落地幼虫均向沙蒿爬去。幼虫有自残习性,4龄幼虫常取食卵壳和1-2龄幼虫。幼虫喜在植株间沙丘下疏松的沙土中越冬和化蛹,一般约在地下5-35厘米之间,土壤含水量为30%左右。在积雪较厚的沙丘阴面,虫口数量多。天敌蜥蜴密度很大,100平方米有9头,每头每次可食沙蒿叶甲2-5头。刺猜每头1次可捕食叶甲成虫50头。寄生在叶甲成虫体腔内的线虫,寄生率达22.5%。 防治方法 可供选择的药剂有下列几种。 ①2.5%敌百虫粉剂喷粉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 ②50%马拉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③50%辛硫磷乳油10倍液,每公顷用3.7升药液,超低容量喷雾; ④2.5%澳氯菊酶乳泊,每公顷用量30毫升。

沙蒿叶甲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地区,是宁夏和内蒙古西部草原为害沙蒿的专食性大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卵圆形,背面隆起,长5—8毫米。深绿色或紫绿色,具金属光泽。触角线状,11节。前胸背板前缘内凹,背面有不规则刻点,鞘翅有10行刻点。足绿色,蹄节暗褐色,下有白色绒毛。卵 长椭圆形,长1.4—2毫米。初产橙黄色,后变为紫褐色,孵化时胚胎橙红色,两侧各有3个大黑点。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5毫米。头黄色,胸黄白色,腹部黄褐色,触角端部及瓜黑色,体两侧各有3个大黑点。老熟幼虫体长9—12毫米,背面有5条黑褐色纵纹。瘤突黑色,刚毛白色。蛹 初化蛹米黄色,半球形,长6—8.5毫米,宽3—4毫米。密生褐色刚毛,头向下弯曲。

发生规律
一年完成1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个别以蛹和产卵后的成虫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化蛹,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并大量爬上植株为害。6月中旬开始交配,7月下旬产卵,8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中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9月下旬有个别幼虫化蛹越冬。习性成虫喜高温、耐低温,36℃时正常活动,11月中旬,在气温-5℃时仍能正常取食。喜高攀,不善飞翔,主要靠飞翔转移。交配多在清晨、傍晚进行,一生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雌产卵51-387粒,平均180粒。卵期一般12-15天。幼虫4龄,1龄历期7天,2龄5.1天,3龄7.1天,4龄226.8天,全期246.8天。幼虫具趋高性和趋蒿性,3龄前幼虫休息时经常爬上枝梢顶端;人为振落,落地幼虫均向沙蒿爬去。幼虫有自残习性,4龄幼虫常取食卵壳和1-2龄幼虫。幼虫喜在植株间沙丘下疏松的沙土中越冬和化蛹,一般约在地下5-35厘米之间,土壤含水量为30%左右。在积雪较厚的沙丘阴面,虫口数量多。天敌蜥蜴密度很大,100平方米有9头,每头每次可食沙蒿叶甲2-5头。刺猜每头1次可捕食叶甲成虫50头。寄生在叶甲成虫体腔内的线虫,寄生率达22.5%。

防治方法
可供选择的药剂有下列几种。

①2.5%敌百虫粉剂喷粉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

②50%马拉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③50%辛硫磷乳油10倍液,每公顷用3.7升药液,超低容量喷雾;

④2.5%澳氯菊酶乳泊,每公顷用量30毫升。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如何防治金银花蚜虫

上一篇:

如何防治丹参根线接虫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