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吹绵蚧

2018-12-01 17:58:10浏览:88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吹绵蚧  吹绵蚧  【害虫名称】: 药用植物害虫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skell同翅目,绵蚧科 别名绵团蚧、白蚰、白蜱等

  吹绵蚧


  吹绵蚧
  【害虫名称】: 药用植物害虫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skell同翅目,绵蚧科 别名绵团蚧、白蚰、白蜱等。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安徽、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广西、贵州等省。
  【吹绵蚧寄主】:佛手、苏木、牛膝、半夏、吐根、茶、石榴、柿、柑桔、桔梗、枇杷、杨梅、葡萄、南天竹等250 植物。
  【吹绵蚧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橘红色或暗红色,体表有黑色短毛,长5~7毫米。腹面平坦,中胸、后胸上的突起显著,四周有淡黄色绵状蜡块,并有银白色蜡质和纤维状蜡丝;眼发达;触角11节;足3对,较强劲。成熟雌成虫腹部下面有一银向色、椭圆形隆起的卵囊,长4~8毫米,通常有14-16条纵条纹;雄虫细长,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翅狭长,灰褐色,前翅1对,翅面有翅脉2条和白色纵线2条;后翅退化成匙形的拟平衡棍,腹部末端有钩刺3~4个。
  (2)卵:长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为橘红色,长0.7毫米。包藏在卵囊内。
  (3)若虫:雌若虫三龄;雄若虫二龄。各龄若虫均为椭圆形;眼、触角和足均为黑色;初龄若虫体红色,触角6节,末端顶部膨大,有4根长毛;腹部末端有1对长毛;二龄若虫背面红褐色,上覆盖有草黄色粉状蜡质,并散生有黑色毛。触角6节,但触角顶端及腹末的毛均较一龄时短得多,大体和初龄相似。二龄才能区别雌雄;雄虫比较活泼,体形较长;体表蜡粉及银白色细长蜡丝均较少;三龄若虫体红褐色,均属雌性,体表布满蜡粉和蜡丝;触角9节,体较丰满,体上黑毛发达;雄虫第二次蜕皮即化蛹。
  (4)雄蛹:长3.5毫米左右,橘红色;茧长椭圆形,质地疏松,外被有薄的白色蜡粉
  【吹绵蚧为害特点】:雌成虫及若虫为害枝叶,群居于叶背或嫩梢上吸食汁液,致叶片发黄脱落,枝梢枯萎。此外该蚧排泄物还能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吹绵蚧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而异。上海一年发生2~3代;越冬虫态在上海地区很复杂,除雄成虫外,卵、若虫、雌成虫均有所见。翌春3月产卵,5月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若虫盛孵期;成虫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发生较多;第二代成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若虫于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发生,8-9月为发生盛期;每蜕皮一次,换居一次,有群栖性;雄虫较活泼,三龄时口器退化,即在树干裂缝或附近松土层中、杂草中作白絮状茧化蛹;雌成虫无停食或休眠状态;各虫态世代重叠。    此蚧雌、雄性比很小,雄虫数量极少,日常不易发现。繁殖方式多以孤雌生殖。雌虫成熟后从腹部末端分泌蜡质,形成卵囊,卵产囊内,产卵期长达1个月左右。每头雌虫在春季一般可产卵600粒左右,而夏季只能产200粒左右;初孵若虫多向树外部爬迁,附着在新梢或叶背主脉两侧危害;雄虫常在枝杆裂缝或附近松土层中、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经1星期左右羽化为雄成虫,飞翔力强。
  【吹绵蚧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结合修剪,剪除虫枝;并保持植株生长地通风透光,可减轻虫口危害。
  (2)药剂防治:若虫活动期,可喷施50%杀螟松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各1 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冬季可选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10倍液的松脂合剂,均有良好效果。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其次,尚有小红瓢虫、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等。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八点广翅蜡蝉

上一篇:

柿斑叶蝉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