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徽评:"互联网+教育","键对键"还要"心连心"

2019-01-31 23:33:44浏览:687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  1月29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提出,不得在互联网群组中批评或表

  1月29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提出,不得在互联网群组中批评或表扬学生,不刷屏问候、点赞,不得发红包。(1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起飞的不仅是教书育人,还飘荡着些许“雾霾”。包括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等在内,一批网络直接教学、辅助教学与交流互动平台或载体诞生,它们代表着先进的“教育生产力”,是正常教学的增量与增值。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甚至“毁三观”的内容也潜伏其中。源于“互联网+”的开放特点,好的内容得到充分释放,不健康内容的危害也会“被放大”。

  立规矩,应秉承“包容审慎”管理原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规范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是一种立规矩行为。很大程度上讲,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规范管理为目标,是对“互联网+教育”平台载体的“除霾”与净化。“包容审慎”,所谓包容,就是容得下不同,眼界辽阔一些,视野宏观一点;所谓审慎,就是守得住底线,尊重新动能,了然新方位。对“互联网+教育”需有一定的包容性,但底线必须固守。

  守规矩,让“互联网+教育”行稳致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教学载体,还是互动平台,只有把规矩挺在前面,守好规矩,才不会“跑偏”,不会“脱轨”,确保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守规矩除了靠自觉、自律外,更需要来自主管部门的检查督促,以及社会的监督等。不断地扬长避短、持续兴利除弊,才能让“互联网+教育”载体与平台“神清气爽”,充满教育正能量。

  教育,守正更利于创新。“互联网+”给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载体,尤其是产生的互联网思维,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正如有关专家学者指出,互联网对教育从一个助手的角度转变为具有促成教育实现跨越的功能,并且有超越教育原有功能的可能性。必须提醒的是,教育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鲜明特点,因此,传统的“面对面”与“手把手”不能撒手,应该与“键对键”相辅相成,更离不开师生间的“心连心”。(作者 王旭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网络祝年】让佳节清风长拂

上一篇:

乡愁不再是一张小小的车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