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对人生有意义的小故事

2019-02-27 15:45:11浏览:781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对人生有意义的小故事,山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有寓意的大人生小故事1:各有安宁  日照禅师是南方人,经常周游名山大川。

对人生有意义的小故事,山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有寓意的大人生小故事1:各有安宁

  日照禅师是南方人,经常周游名山大川。他很喜爱树木花草,所住的山间道场边总种有许多奇花异树。一天,日照禅师在山中巡视,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身边的两个侍者却为了一棵大树起了争执。

  甲侍者说:“这叫香樟,有三十年了吧!长得很快啊!”

  乙侍者说:“不是!这叫牛樟,顶多只有三十年左右。”

  甲侍者又说;“这个香味,一闻就知道是香樟。”

  乙侍者则说:“牛樟也有香味啊!”就这样,两个侍者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争得而红耳赤。

  争论不下之时,甲侍者掉过头来,询问日照禅师:“老师,这棵树是您种的,您说,这棵树是香樟吧!”

  口照禅师说:“我耳朵聋了,听不到你讲话。”

  乙侍者也问:“我们山上有许多牛樟,不都是您种的吗?”

  日照禅师答:“我眼睛瞎了,等看得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

  侍者觉得自讨没趣,不解一向耳聪目明的老师,怎么会忽然说他耳聋眼瞎了呢?

  二人正面而相觑,日照禅师又喃喃地说了一句:“一切随它去吧!”

  两名侍者为了名称的不同纷争不已,到最后还要请老师来判决。

  本来,香樟也好,牛樟也好,树都有个名字,但是·计较、一争执,这棵本来很平静的树就不免暗暗叫苦——为了它,世间有了纠纷。

  其实,世间万物本来都没有纠纷,各有各的世界,但是由于人的固执,经过如此相争,世界便不能再得到安宁。

  无聊的争执只会扰乱世界,人要放弃固执,不如跟随日照禅师的一句话:“一切随它去吧!”各有安宁

  有寓意的大人生小故事2:县令迂回搞定钉子户

  清康熙年间,邺城县令奉旨修堤,动员堤边百姓搬迁。

  告示一出,饱受水患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只有一户做豆腐的不仅不喜,反而当起了钉子户!

  正当县令一筹莫展时,有人来报,说修堤的工匠已报到不少,问县令按什么标准准备饭菜。

  县令一听,计上心来,说:“修堤辛苦,千万要保证工匠们吃饱吃好,尤其是这豆腐,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价格便宜,因此要多多购买。”

  从那以后,县令还不时到后厨出主意,变着花样给工匠们做豆腐,今日炸豆腐,明日豆腐汤,而且他点明要去河堤钉子户家采买豆腐。如此一来,豆腐的消耗非常巨大,自然原料也得多准备,堆放原料和成品的地方就成了问题,老板不得不寻找更大的作坊。

  可是因为做过钉子户,大家都不愿意将房屋租给他。

  正当老板发愁的时候,县令忽然登门,说是县衙后有一空地,可以卖给他扩大作坊。

  豆腐店老板因为这些天买卖兴隆,几两银子自然不在话下,当即将豆腐店按照官家修堤拆迁补偿标准折算成银两,又加了几十两银子,举家搬迁了。

  “迂回”,往往比“直接”更有智慧。

  有寓意的大人生小故事3: 你不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春秋时,子罕做了宋国的宰相。

  有一天,他在上朝时对宋桓侯说:“国家是动荡或安定,人民是治还是乱,关键在国君能不能实行赏罚。

  如果赏得恰当,贤能的人就会得到鼓励;罚得得当,坏人就会绝迹。如果赏罚不明,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宋桓侯点头说:“你说得很对,那怎么才能做好赏罚呢?”

  子罕说:“奖赏别人,赐给人家名利,这是每个人所喜欢的,主上你自己去做;给罪人以惩罚或把他们杀掉,这是每个人所不喜欢的,我请求为您做这些事。”

  宋桓侯一听,脸上立刻绽放出了如花般的笑容,他高兴地说:“好的,你负责做别人讨厌的事,我就做别人喜欢的事,我知道这样做,不被诸侯们所取笑。”

  于是君臣二人就此划分职责,宋桓侯只管赏赐。每当遇到杀戮小民和惩罚大臣的事,他都会把手一摆,说:“去与子罕商议吧。”做了甩手老板,宋桓侯非常开心,做领导嘛,公务缠身,每天累个贼死不说,关键是笼络人的时候少,得罪人的时候多,很难落得个好。现在好了,自己只管赏赐,每天面对的都是磕头谢恩的,感激涕零的,再也不用看那些受处罚人充满怨毒的眼神了,晚上睡觉都觉得安稳了,他深为选择了这么一位宰相而欣慰。

  从宋桓侯的内心来讲,子罕也绝对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有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这可是件宝物,子罕回答说:“你以美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若你将美玉献给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各自的宝贝,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贝。”这话说得简直让人振聋发聩。还有一年,国家遭遇饥荒,子罕不仅建议拿出国家的粮食储备借给百姓,还号召士族拿出囤积救济灾民,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把自家的粮食借给别人,并且不要求别人归还,一些大夫们没粮可借,他就以他们的名义借给老百姓。这种“施而不德”不仅感动了国人,还有他这位国君。

  这样的贤人担任宰相,没有理由让宋桓侯不放心。不过自从君臣分工后,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一年之后,宋国人都知道刑罚杀戮的权力掌握在子罕手中,都不怕宋桓侯,而惧怕他了,于是争相向他靠拢,大臣们跟他走得很近,百姓也都“归顺”于他。再后来,子罕干脆废掉了宋桓侯,自己当上了国君。宋桓侯在打好铺盖卷走出皇宫的时候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做好事,却没得到好名声,落得个好结果。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宋桓侯是一个试图实践这一理想的人,但他忘了一件事,世界上好和坏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也难以截然分开,失去了敢于负责的精神,而期望所有人都说好的结果,那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最终失落的将不只是心情,还有命运。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四颗补鞋钉的故事

上一篇:

习惯与自然的故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