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2019-02-25 19:42:35浏览:207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又是一年仲秋时,随着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临近,全国各地的节日气氛开始逐渐浓厚起来,广东也同样不例外

  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又是一年仲秋时,随着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临近,全国各地的节日气氛开始逐渐浓厚起来,广东也同样不例外。 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广东有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有趣习俗,如:烧瓦塔、吃糖鸡、拜月娘、树中秋、荡秋千、观神、 舞火龙、剥鬼皮、放飞孔明灯等。

  烧瓦塔、燃烟堆

  在广东的潮州一带,中秋节有烧瓦塔、燃烟堆的习俗。这是独具南方特色的一个民俗活动,与福建的中秋“烧塔”相类似,广东的烧瓦塔也是用砖块、瓦片等砌成空心塔,塔高一丈余,下面留有塔门,填入树枝、柴草等物,在月上中天时,男女老少全家出动,聚集广场之上,点燃瓦塔内的柴草,烧起火来。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或谈古论今,或闲聊叙旧,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象烧瓦塔一样烧燃,象征着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民间传说烧瓦塔、燃烟堆是因为古时广东为反抗元朝统治,起义时为了便于统一行动,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而沿袭下来的习俗。

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山村

  吃糖鸡

  在广东的阳江,有中秋节吃糖鸡的习俗。制作“糖鸡”时,把白糖熬成浓糖,加少许面粉,然后倒模,可以做出龙船状、宝塔状、雄鸡状等,加少许色素成白、浅红、浅禄等颜色。又好看又好玩又可以吃,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这种古老的手工糖鸡,在全国只有阳江特有。

  吃炸花生饼

  在韶关市马市镇高水村,这里的人们过中秋时要吃炸花生饼。用一个圆形铁具,上面浇一层薄薄的粉浆和几粒花生,放入高温的油锅里,粉浆离开铁具,就成了一块块圆形的花生饼。这是从古时流传下来,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寓意团团圆圆。

  舞火狗

  在广东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以感谢狗对瑶族人的养育之恩。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养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村寨举行舞火狗活动,据当地老人讲,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历史。

  舞火狗的服饰道具主要为线香、竹笠、黄姜叶、山藤。黄姜叶是瑶民祖先的服装,用黄姜叶表演就是为了纪念先人生活的艰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妇女就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舞火狗作准备。姑娘们都是村里的未成年少女,她们要在长辈的帮助下捆扎服饰,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

  傍晚,姑娘们先在宗祠里奉上狗粮袋,点燃香火,从大门行至祭台前祭拜祖先,感激先人的恩德,祈求风调雨顺。祭拜之后,姑娘们列队来到坪地开始表演舞火狗,少女们围着坪地边舞边唱。结束坪地的舞蹈,她们再到各家的灶塘石祭拜,祈求火种长存。接着她们还要祭拜菜园,祈求蔬果繁茂,三餐无忧。

  祭拜结束后,姑娘们要穿过长长的巷道,经过曲折的田埂,走向村旁的溪流,将身上配戴解下弃于流水中,以示驱逐瘟疫,保佑健康,再洗净手足,准备参与一年一度的对歌比赛,这是年轻人以此大胆求爱、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时机。舞火狗时,男青年点燃鞭炮,为姑娘们的舞蹈相呼应,现在他们又来到村头与姑娘们隔河相望,他们唱起古老的情歌,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两岸歌声此起彼伏,一来一往,好不热闹。

  舞火龙

  去到佛山市南庄镇,中秋有舞火龙的习俗,寓意年年都好,身体健康,至今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火龙”是用草编制而成,在出场之前,要先插上香烛,再插上头柱香。然后在“龙”身上每隔80厘米处放置一油盏,周边插满寄托着村民心愿的香火之后,火龙开始出游。炮竹和锣鼓开路。村民将近百米的龙身,高高举起,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舞起龙尾,翻腾起舞,场面异常热闹。

  树中秋

  广州人在中秋节有挂灯赏月的传统中秋习俗,是一种喜庆、吉祥的象征,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成各式各样的灯笼。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然后用绳系在竹竿上插上房屋高处,满城林立,入夜徜徉其中,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就像进入了灯的森林,用这种方式来庆贺中秋佳节,也叫“竖中秋”。过去的灯笼都是纸扎的,如今,各种应节灯笼应有尽有,既有用电池照明的塑料灯笼,也有用蜡烛照明的传统纸扎灯笼;既有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也有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卡通灯笼,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树中秋

  剥鬼皮

  元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1279年,蒙古贵族进攻南宋,建立元朝,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在随后的统治时期,百姓受尽欺凌。传说因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锅蒸熟的芋头。以此来纪念中秋节杀鞑子後,以其头祭月的历史,并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放飞孔明灯

  在现如今广东的很多地方,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孔明灯又叫“祈福灯”或“平安灯”。中秋节人们用放飞“孔明灯”的方式来祈福保平安。相传最初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打仗时所发明,又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外形很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而得名。

  放飞孔明灯最初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来越传越广,人们就把在中秋之夜,放飞一盏寄托美好愿望的“孔明灯”,当成一大乐事。

  荡秋千

  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中秋还有当秋千的习俗。中秋将近之时,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各式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挂满绸花彩带绳子。月上中天之时,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照风俗习惯,女的只能观看不能荡秋千。小伙子们争相比赛荡秋千,看谁荡得高,转得快。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游“月娘”

  在古时,人们没有电影 没有广播电视,甚者连书都很少见,那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自从讶讶学语时起,就是伴随着奶奶嘴里“月娘”的故事而一天天长大。月娘成了孩子们心中一个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蔑扎成骨架,用纸糊成一轮满月,在里面点上蜡烛。中秋夜,孩子们就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孩子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在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但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中秋月圆之夜,妇女们沐浴之后更新衣,便在院子里或阳台上设桌案,摆上各种新鲜水果和贴着吉祥符的糕饼等作为祭礼,燃烛焚香,当空祷拜,恭候月娘升上中天。祭品以月饼为主,用各种各样的水果搭配颜色,特别要放柚子,是一种保佑的意思。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到了东莞等地,中秋夜晚焚香燃烛拜月娘,是想以“月老为媒”,祈望月老给自己找一个好夫婿。甚至有的地方还有中秋“照月”的习俗,一些久婚未孕的妇女也会在中秋月圆之时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得贵子。难怪有的地方把月亮叫做“月神”,只能说,月亮在古时人们的心中就是个神。做个月亮也不容易啊,什么都得会,什么都要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2015中秋节放假时间

上一篇:

亚洲国家中秋节习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