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蒋大器)阅读答案附翻译

2019-02-27 07:45:29浏览:123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蒋大器)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蒋大器)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 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寸: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衅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 (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虚浮、不实

  B. 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目:为……拟定标题

  C. 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庶几:接近、略同

  D. 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 出处:身世、出身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由其不通乎众人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B. 士君子之好事者 夫晋,何厌之有?

  C. 而不身体力行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 求其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蒋大器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几方人物进行了鉴评,推举蜀刘为汉室正统,其“尊刘贬曹”的思想态度极为鲜明。

  B.作者认为以前的有关三国的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不艰涩,文词不鄙俗,事件记述基本属实。

  C.作者对孙权父子的肯定在曹操之上,认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有取天下之志,尤其在用人方面远胜曹操。

  D.本文行文比较严谨,既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的特点和价值,也不讳言其存在“过与不及”之处。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3分)

  盖 欲 昭 往 昔之 盛 衰 鉴 君臣之 善 恶 载 政 事 之 得 失 观 人 才 之 吉 凶 知 邦 家 之 休 戚 以 至 寒 暑 灾 祥 褒 贬予 夺 无 一 而不 笔 之 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2)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

  答案:

  16.D(出处,意为“出仕或隐居”)

  17.C(皆为连词,表转折,意为“却”。A介词,相当于“于”/助词,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B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代词,无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义。D意为“原因”/意为“用来……的”) .

  18.C(孙权父子,有取天下之志,但在用人方面不及曹操)

  l9.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共3分,错断或漏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这是史家写作(史书)的原则,(但)它从一般人角度来看(它在一般人看来),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也曾是一种缺陷)。(“秉笔…‘病”各1分,其余1分,共3分)

  (2)曹瞒虽然具有深远的谋划,但其意不在国家,他假装自己忠心耿耿,欺骗世人,最终却是为自身谋取利益。(“图”“假”“卒”各1分,其余1分,共4分)

  翻译

  如果史,不仅记载历代的事,要想明白过去的盛衰,鉴于你我的好,记载政事的得失,观察人才的吉凶,知道国家的休戚,以至于寒暑灾祥,褒贬定夺,没有一个而不写的人,有正义存在。我先生于是获麟而作《春秋》。《春秋》,《春秋》啊。孔子修订的,到一个字我的,褒的;否者,被贬的。但一个字的中,可以看到当时君臣父子之道,垂鉴后世,他认识我的好,我的罪恶,想让他劝惩警戒恐惧,不致有前车之覆。这是孔子立万万世至公至正确的原则,合天理,正伦理,而乱臣贼子惧。所以天:“我知道我是因为《春秋》吗,惩罚我是因为《春秋》吗!”也是不得已啊。孟子见梁惠王,谈仁义而不言利;报告时您必须称颂尧、舜、禹、汤;回答时我一定会等到伊尹、傅说、周、召。到朱子《纲目》,也因此啊,难道只是纪历代的事而已吗?然而史的文章,理微义奥,不这样,乌鸦可以昭后人?俗话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是史官执笔的方法,他在很多人看来,也曾经病了。所以往往舍弃而不理会的人,由于他不通晓很多人,而历代的事越久越失传。前代曾以野史创作评话,让盲人的演说,其中言辞粗俗荒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讨厌他。如果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历史,自从汉灵帝中平元年,最后在晋太康元年的事,留意增减,看着他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文章不太深,说不太习惯,事纪事实,也差不多是史。因为想读诵的人,人人都会知道的,如果诗所谓民间歌谣的意思。

  书成,士君子的好事情的人,争相誊录,以方便观看,那三个国家的兴衰治乱,人物的出处好坏,一打开书,千百年的事,在心胸开阔了。其中也难免一二过与不及,俯下身子去的,想看的人有所进步了。

  我对朗诵这首诗,读他的书,不认识的人,可以吗?读书例说:如果读到古人忠处,就想自己忠与不忠;孝处,就想自己孝与不孝。到寸:善恶可以吗,都是如此,正是有好处。如果只是读过,而不能身体力行,又没有为读书的。

  我曾经阅读《三国志》要求其所用,大概因为陈蕃、窦武在朝不长久,而不得行其志,最后为邪恶阴谋的,权柄天我,慢慢逐渐兴盛,君子离开的,小人依附的,奸邪的人乘坐的。当时国家纲纪法度混乱极了。唉,可以不痛惜吗!况且何进见识不远,把董卓乘机而入,权力转移人主,毒害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然有长远打算,而志不在国家,假忠欺骗世人,最后为自己谋划,虽然得到的,一定要失去的,万古奸贼,仅能逃避他不杀而已,当然不值得讨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然有夺取天下的志向,而所使用得人,又不是老瞒可以讨论。只有昭烈,汉朝王室的后代,结义桃园,三看茅屋,君臣之间意气相投,辅成大业,也理所应当地。他最喜欢的,孔明的忠诚,昭如日月星辰,历史上的;而关羽、张飞的意义,尤其应该娶了。其它得失,很明显可以考,遣芬芳留下气味,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的君子,应该进行思考了。弘治十三年二月畿希望愚笨你拜书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送江蝎同年视学湖北序(曾国藩)阅读答案附翻译

上一篇:

核舟记词类活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