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手把手教你书法读帖技巧,非常实用

2019-02-01 20:29:41浏览:1013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意会,我尽量加图给解释一下。临帖和读帖是两回事,通常我们临帖的过程中也有读帖的成分。那什么是读帖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意会,我尽量加图给解释一下。

临帖和读帖是两回事,通常我们临帖的过程中也有读帖的成分。

那什么是读帖呢?

古人说“读四书五经”的时候,通常意思都是“背四书五经”,我们解释读帖也可以这样解释,读帖就是最大程度的去还原其中的规律和细节。

所谓读帖,其实要读很多,比如我们初学时,要掌握它的笔法,也就是把笔画的形状写像。

其实对于毛笔来说,我们只要把握住正确的使用放法,是可以写出任何形状的笔画的,我们看到帖中的形状,自己在是手上,就会知道怎么运作毛笔会写出这种形状,这是我们作为人,一个灵长类动物会用工具的基因决定的。

比如说简简单单的“切笔”,画黑圈的地方,都是需要“切笔”或者“折笔”的地方,因为“切”和“折”出“方角”,这个大家肯东都能理解。

这就是从笔法上,来读帖,我们除了要读“折”,还要动藏锋,露锋,转笔,提按顿挫等,这个不明白没关系,因为一开始都是不明白的,只有去把帖尽量临像,才能慢慢理解。

所谓的读笔法,就是把这类笔画的形状,读懂,要思考他是通过什么用笔动作怎么做出来的,这二个非常关键。

第二个,需要读结构。

一个字的结构,可能有百种写法,所谓的读结构,其实就是分析他结构的规律,每个人写出的字形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重心应该都是稳定的,可能个别取险势,这个也是更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从结构上取险,他的部分笔画结构可能就跟别的字不一样。

比如这个“伟”字,单人旁第一丿,在左上边米格虚线处成等分的为主,丨在丿的下三分之一处起笔,同时也被横着的米格虚线分割成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

到右半部“韦”第一个横在丿的上三分之一处起笔,第二个的位置靠近下三分之一处起笔,第三横在竖的四分之一处起笔,第四横在竖的二分之一处起笔。

并且左右横都是斜上十五度。

这就是读帖。

古人是没有这些结构规律的,但是古人学字的时候也是用格子辅助的,可能是“回宫格”,可能是“九宫格”,米字格是后来才出现的。

你要找准他的规律才可以,各种楷书,都有其规律,楷书能找到规律了,行书自然就明白了。

很多人说“古人写字的时候都未必想这么多”,这话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就一个问题:说这话的人,是写到古人的水平了吗?是写到一个“方方正正”楷书的水平了吗?

如果没有做到,这就是技巧。

第三读,有字中布白的变化,也就是轻重,粗细,疏密,转折之类笔法加结构的变化。

比如这个“常”字,为何最后一竖靠右?而不是在中间?

这个“省”,为何上边少是歪的,目确是正的?

这个“告”,为何中间只有一次断笔,要分成两笔写?为何不是一笔书?一笔书怎么写?为何不是三笔书?写三笔的话怎么变?

为何这个“动”要左高右低?左低右高行不行?

这一笔下来,转折有什么变化吗?

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读帖的内容

这仅仅是一部分。

还有就是读章法,多字之组合,还是都是单字排列。

通篇,一行字的中线在哪?

哪里是不符合中线的,哪个部分有变化?

为何有变化?变化对整个篇幅来说是更漂亮了还是更丑了?

最后,这一点不必须,但是我个人一直坚持,那就是弄清楚每个手札内容的“释义”,这个几乎没人讲,网上大多数都没有,怎么办呢?自己翻译呗~(自己存货好多)

自己翻译就意味着可能要参考很多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史实,用语习惯等。

这类翻译我是比较看中的,因为手札记录了他们的生活,通常内容跟书写状态挂钩,这个是比较高层次去理解帖的一种办法,比如王羲之《姨母帖》《丧乱帖》讲的是家里人去世,坟墓被捣毁这类的事,写的时候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他们的线条和用笔感觉就会不一样。

不要小看这些,把握书写者的书写状态,才能去临的更贴近原贴,借用一个专业词汇“合槽”,这是配音中的专业词汇,最近被《声临其境》洗脑了。配音讲究“气息”“情绪”合槽,才能对准口型,配的跟原声一样,书法亦然,只有用笔的感觉更贴合,才能写的更像。

启功在释义这方面儿造诣非常深,也让我获益颇多。

这点不做读帖精要,只是一个,个人选择。


好了,上边说了那么多,其实多以问题为主,很多人以为读帖就是看,大错特错。

这本帖只看的话,还不如去打游戏,它不缺一个人傻盯着。

读帖一定是带着问题去的,一定要带问题读。

就这么说吧,凭什么两个人都练两年,就有差距?

而且很多人都是不太勤奋的比勤奋的练得好?

一定是因为他想的比你多。

一个书法家对字的看法,肯定跟一个初级水平的选手是不一样的。

给他一个字,他能说的别有洞天,给小白一个字,那只是一个字。

书法是一个自身积累的过程,不想不钻研,怎么可能会进步?

练吗?好像勤奋的人不少,世界上从来不缺勤奋的人。

往观历代大家书论,他们都描述过学书法的心路历程,其中苦思冥想不得处,也是让人非常难受。

什么是天赋?就是你疑惑,你思考,你想通了。

多想,比多练重要。

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我得眼光跟我得水平,不称正比,我的水平跟我得书龄,也不成正比,我得书龄跟我思考过的问题,也不成正比,我思考过的问题和我所学的东西,成正比。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书法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

爆料:国展评委最讨厌的5种作品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