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学生说我打了他”

2018-12-23 10:57:41浏览:312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事件回放】去年11月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有个同事非常担心地对我说:“大姐,你要有心理准备哦,上星期五体育课

【事件回放】

去年11月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有个同事非常担心地对我说:“大姐,你要有心理准备哦,上星期五体育课你是不是打学生啦?家长找到学校兴师问罪来了!”根本没有的事,我不以为然地说:“我根本没有打人啊,有什么好害怕好担心的呢?”

踏进办公室,见到一对怒气冲冲的夫妇。因为无愧,我笑脸相迎:“龙龙爸妈,你们坐下听听那天我上课的过程好吗?”没等我说完,龙龙的爸爸就气势汹汹地打断了我的话:“我儿子回家说体育课上老师用棍子打他,后脖子上有块出血的疤,你说你是怎么打的?”我肯定而坚决地看着他说:“没有,肯定没有,要不到班里问问其他孩子?”龙龙爸爸还不相信:“小孩子怎么会骗人呢?”当时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我的笑脸、温和、气度说不定就会变成委屈误解后的愤怒。幸好,这时周一的总值日领导走进办公室,我也就走出去,避开了这个风暴的旋涡。大约10分钟左右,这对夫妻带着没有解决问题的不满,不情愿地离开了学校。

我还是不想被这么不明不白地冤枉,想弄清原委,又不想伤害孩子,于是过几天拉了正要去大课间活动的龙龙到我办公室。龙龙很警觉地问我:“吴老师,你找我干什么?我要去活动。”我搂着他说:“没关系的,到老师这里来也是活动和任务啊!”边说边剥了一颗糖塞在他嘴里,问了一些“家里爸爸妈妈吵架吗?爸爸打过你吗”等问题,我想了解他的家庭是怎样一个家庭,造成他撒谎的根源是什么。聊了一会儿,我拉着他朝学校运动场的游乐区走去,边委屈地跟他说:“龙龙,吴老师今天真的难过伤心啊!我根本没有打你,你却说我打了你。我们现在去找找打你的那根棍子好吗?”

我和他一起在游乐区地面上寻找。“吴老师,跟这根差不多大小!”孩子找到一根柔软的枯柳树枝喊住我。回来的路上孩子说:“吴老师,可能我记错啦,可能是你不小心打的。”怎么又出了个不小心?

下午一(5)班的英语老师听说此事很惊讶:“星期五我看到孩子脖子上的血疤,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自己抠的。”

这件事过去后我也没有再提起过,以后的体育课上,龙龙见我的目光都是躲闪、逃避的。一个月后的一个周五下午,一(5)班班主任拿着一盒马卡龙蛋糕:“吴老师,今天是龙龙生日,他妈妈特地嘱咐我给你送蛋糕来,说过去的事就不要计较了。”我接受了蛋糕,并在班级微信群里感谢了她。

张教授,我想问两个问题:这件事我这样处理的过程对吗?另外,我受点委屈没什么,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包括他爸妈的做法。我很想帮助这个孩子,但不知具体如何操作、如何解开这个结?

【专家解答】

回避沟通共情

吴老师的做法很智慧。在整个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吴老师尽最大努力展现了最好的自己。例如,吴老师认为“当时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我的笑脸、温和、气度说不定就会变成委屈误解后的愤怒”,因此“借着总值日领导走进办公室,避开了这个风暴的旋涡”。这里吴老师采用了回避技术避免冲突升级和恶化。

后来,吴老师搂着孩子说:“没关系的,到老师这里来也是活动和任务啊。”边说边剥了一颗糖塞在他嘴里。这体现了吴老师尝试与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关系,消除孩子的阻抗,以便进一步沟通。吴老师询问“爸爸有打过你吗”,通过了解孩子原生家庭和教育方式,试图去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是否是家长过于严厉。

吴老师委屈地跟孩子说:“龙龙,吴老师今天真的难过伤心啊,我根本没有打你,你却说我打了你,你说吴老师难过不难过?”这里吴老师使用“共情技术”,让孩子感同身受地理解老师被误会的伤心与难过。“我们现在去找找打你的那根棍子好吗?”吴老师采用了心理情境还原技术,陪同孩子共同检视心理过程,解决孩子可能发生的记忆错构或虚构问题。最后,孩子的家长主动买蛋糕,老师接受了,并在班级群里面感谢了家长,这说明吴老师为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关系做了相应的铺垫。

从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吴老师的处理体现了良好的心理意识和智慧。

修复化解疗愈

吴老师“很想帮助这个孩子,解开这个结”,可以主要从心理修复的角度来进行。

第一,需要修复吴老师本人的委屈、憋屈等情绪。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家长的表现让吴老师感到没有被尊重、被理解。例如“没等我说完,男孩的爸爸就气势汹汹地打断了我的话”“我儿子回来说体育课上老师用棍子打他,后脖子上有块出血的疤,你说你是怎么打的?”男孩爸爸还说“我相信我的孩子,小孩子怎么会骗人呢?”这些体现出家长在信息不全的基础上进行推断,强烈的主观臆测性,也有亲人归因偏差。这些叠加在一起,让吴老师体会到强烈的误解感。尽管吴老师在意识层面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其情绪给出了“有问题”的强烈信号,因此需要修复。吴老师可以通过正常化技术来修复,认可“被家长误解是常见的事”等,也可通过阅读来进行自我疗愈。

第二,需要修复吴老师和家长的心理关系。一个月后,孩子家长特意送来生日蛋糕,说明家长可能知道误解了吴老师,通过委婉的方式表示歉意。但是吴老师和家长之间关系的心结还存在。因此吴老师应主动在意识层面修复自己和家长的关系。在意识层面上化解之前的误解,不仅可以解除心结,甚至还可以提升吴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为孩子后续的成长提供和谐的氛围。吴老师可以寻找机会和家长开诚布公地讨论这次误解,把一笑泯恩仇变成一谈解误会。

第三,修复孩子的心理以及吴老师和孩子的心理关系。“这件事过去后,体育课上男孩见我的目光都是躲闪、逃避的”,说明孩子可能知道自己说谎给老师带来了伤害,对老师产生了愧疚情结。这表明男孩需要心理修复。吴老师可以主动跟孩子谈这件事,说明老师原谅、理解了孩子的谎言,并进一步与孩子讨论说谎的危害,让孩子从这件事中获得成长。同时通过这个心理过程修复师生之间的关系。

吴老师的心理修复、吴老师和家长心理关系的修复、孩子的心理修复全部完成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就会重新回到和谐的状态。

(作者:张仲明,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11日第11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完善教育脱贫政策评估指标工具

上一篇:

脚踏实地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