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化育留守儿童德性

2018-12-23 11:00:47浏览:274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社会工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他们只是一种因与父母分离而严重缺乏关爱、难以满足成长需要的“困境儿童”。所以

社会工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他们只是一种因与父母分离而严重缺乏关爱、难以满足成长需要的“困境儿童”。所以,面向这些弱势儿童的德育需要优化目标结构,实现人性化转向。

农村留守儿童时常会被标签化为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及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儿童”。据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2016年联合摸排发现,该群体数量为902万人。

我国农村涌现的大量留守儿童,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的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并愈发重视社会工作的功效。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五部门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指出,社工人才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新兴力量,在回应其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中具有积极作用。

用人性化德育浸润个体心灵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道德实践,秉承以人为本原则,促进服务对象朝向人性化的改变,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

社会工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他们只是一种因与父母分离而严重缺乏关爱、难以满足成长需要的“困境儿童”。所以,面向这些弱势儿童的德育需要优化目标结构,实现人性化转向。

人性化德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农村留守儿童个体本身作为德育主体,关注此类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健康,满足其精神发展需要,助其养成德性、“学做真人”。

在“尊重”“信任”“案主自决”等社工理念观照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潜能受到特别重视,其主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在回应服务对象现实需要的社工使命感召下,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灵关怀和精神成长方面感觉到及表达出的需要,将被摆在更加突出和紧迫的德育位置上。

在加强服务对象“自助”能力建设的社工目标导向下,人性化德育更加注重道德情感教育,激发他们潜在的道德主体意识,帮助他们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做一个理性而不失温度的人。

用生活化德育贴近日常体验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的学科实践,突出“人在情境”的主导思想,强调从人与情境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和干预偏差行为,提升服务对象适应情境的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良表现,经常会被“问题儿童”视角污名化为“反常行为”而需要严加管教。然而社会工作主张,这些不良表现是生活在失衡生态系统里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正常”习得的一种偏差行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情境中所缺失的“结构要素”。因而,德育需要优化内容结构,实现生活化转向。

生活化德育坚持“人在情境”原则,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作为德育主题,重视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和体验对其德性养成的重要影响,促进德育与生活世界相融合,避免空洞化和抽象化倾向。

回归家庭生活,修补缺失的“人性养育所”。通过家庭社会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服务,改善亲子关系,实现父母虽不在场但家庭德育并不缺席。

回归学校生活,矫正偏向的“成人化育所”。通过学校社会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道德社会化服务,助其融入集体生活,推动学校德育由应试教育下的消极化、边缘化和形式化转为素质教育下的积极化、全面化与实质化。

回归社会生活,重建虚空的“为人试验所”。通过农村社会工作重塑乡村社会的公共文化和村落共同体,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完整的生活空间,推动社会德育从负面化、空心化转向正面化、实在化。

用能动化德育调动参与热情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方法为器用的责任实践,拥有一套提供相关介入服务的社会技术,在帮助服务对象脱离困境的同时,培育他们成为知行合一、德识双修、权责并重的现代公民。

在污名化的管教模式中,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份被框定为单纯接受教育和规训的客体。但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中,他们作为参与者和能动者的主体身份受到分外重视。故此,德育需要优化手段结构,实现能动化转向。

能动化德育根据“助人自助”原则,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主旨,站在他们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化育德性,实现共性向个性、他律向自律、理论向实践的转变,避免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

个案工作方法能促进德育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其有关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辅导技巧有助于培育他们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小组工作方法通过开展不同性质的小组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朋辈之间的经验分享、心理支持和道德感化,在增强小组成员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引导他们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

社区工作方法既能在评估社区需求、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营造优质德育环境,又能通过打造社区活动参与平台,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道德实践中深化道德认知、浓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外化道德行为。

总之,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性化育中,社会工作能优化传统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等供给侧结构,实现人性化、生活化和能动化的德育,更妥帖地满足他们的道德发展需要。社会工作通过浸润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的心灵来慰藉他们,通过贴近其日常体验来触动他们,通过调动其参与热情来激发他们,最终助其内化道德、育成德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优青项目“社会工作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gxyq2017029)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7日第6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关注人生的“绿水青山”

上一篇:

构建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