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融合研究

2019-02-03 11:35:57浏览:88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文为教育部物流教指委、中国物流学会资助项目: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项

本文为教育部物流教指委、中国物流学会资助项目: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ZW201714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2日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近十年高速发展。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高等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不可否认,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为我国物流产业人才的需求解了燃眉之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真正落到实处)、师资队伍本身在实践能力上的缺失、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物流产业的需求脱节等。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外部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珠三角、長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物流产业相对发达,所在地物流类专业在产学研对接中有先天的优势,而处在内地的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性高校,物流产业欠发达,物流人才培养外部环境上的劣势显而易见。在物流相对不发达地区,一方面地方物流产业发展急需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来推动;另一方面物流专业人才难培养,培养出来的又留不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以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为例,学校处在湖北西部水电重镇宜昌,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有一定影响,但与沿海发展地区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物流产业作为宜昌的支柱产业之一,政府高度重视,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但较之沿海城市,物流产业总体水平较低。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地方性院校存在的典型问题,如难于在本土找到高水平的物流实习基地,毕业生留在宜昌本地发展的数量较少,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低等一系列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3年教育部召开的三次重要会议主题重点突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探寻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机理、模式与保障措施,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方法理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助推地方物流产业发展。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的动因与机理

(一)合作互动中地方高校物流专业的诉求。校企合作动机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教学资源需要低成本的更新,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需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打造学生培养价值增值的动态网络;外部因素来源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校企通过对接培养创新人才。地方性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因为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的缺失,而造成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难以落实而影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与物流企业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来填补人才培养的短板。同时,高校也需要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现有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不变的条件下,也必须通过与产业的融合来培养。同时,从学生就业角度看,高校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需要通过企业的实践来实现,因此企业也是高校的科技试验田。

(二)合作互动中本土物流企业的诉求。物流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这一关键目标,与高校物流专业的互动,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在这样的逻辑下,物流企业与高校物流专业的互动,主要诉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实现企业更好的收益,同时通过智力资源改进企业的管理,帮助企业发展等;二是高校的物流毕业生作为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也是物流企业最想获得的高校资源。此外,企业与高校互动,对于地方物流企业而言,可以提高企业的层次和社会影响力。

(三)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融合的现实困难性。我国物流的总体特点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相对发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产业也相对落后。地方高校通常处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物流产业总体还处在较低的业态水准,物流产业以小散弱的家族企业为主,鲜有高水平大规模的企业。这也导致高校与地方物流产业的互动融合中双方诉求难以完全匹配。高校人才培养所需的业态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物流实习基地本土比较难于找到。对本土物流企业而言,发展提升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而本地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却又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导致本地培养的人才留不住。物流企业小散弱是否意味着不能为本土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所用,地方性高校毕业生是否一定要到沿海才有发展空间?地方性高校物流专业真的难于与本土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吗?从笔者所做的前期调查和实践来看并非如此。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有互动融合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的模式、路径

(一)互动融合的模式。由于地方物流产业中以小散弱的物流企业为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弱,无论从地位的对等性还是从需求的契合度上都难于找到与高校对接的理由,因此在与高校的对接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因此,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必须主动迈出对接的第一步,利用自身在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企业发展,同时引导并指导企业参与到校企深度合作中来。从企业提升、师资互助、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多个口径,推进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与地方物流产业互惠互利合作,通过由浅入深,渐进推进的方式实现校企融合发展。高校主动、企业受益、合作参与、创新模式、互利共赢,是融合发展的必然思路。

(二)互动融合的路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本土物流产业的实际,采用多接口、渐进式互动融合的发展路径比较切合实际。以物流企业集聚的物流园为切入点,通过高校与物流园区的合作,让教师以物流园区企业为平台,深入园区中小型物流企业,助企业管理提升,同时园区成为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认知实习基地。在正面效应获得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鼓励物流企业家走进高校,通过管理培训、在职学习等方式,为本土物流企业家在理论素质提升,学业进阶上提供帮助,让本土物流企业家认识到知识在物流企业经营中的价值。在前面工作做好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吸纳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物流实践,同时也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更多了解企业,培养与企业的感情,在后续的就业中提高留在本企业发展的几率。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多征求本土物流企业家的意见,让企业家能深度参与到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中来。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沟通机制与制度框架。校企深度融合落到实处较难,能够长期维持更难。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通过政府在推动校企对接中的指导性作用,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的沟通机制及形成校企合作的制度性框架来保障校企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校企对接融合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中需要补齐的短板。但问题是,高校与企业双方都没有能力去要求对方与自己合作以及怎样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就应该发挥其在校企融合中的指导性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与沟通的平台,让校企双方在一个更权威的制度性框架之内进行合作,双方合作的意愿动机才更强烈,合作的有序性,常态性才能有保障。

(二)建立校企融合双边激励机制与配套措施。政-企-校三方合作机制只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让合作富有成效,还必须要有双边融合的激励机制与配套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政-企-校三方合作框架下,建立一套以校企双方融合发展关键诉求满足度为主要指标的激励机制来保障政府参与下的校企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校企融合发展中,高校关注的是产业资源能否有效地为人才培养所用,可以通过实习基地数量,学生人均企业实习时间、企业管理层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和时间等来衡量校企融合中企业对高校物流专业的贡献。而企业看重的是高校的优质智力资源及高校的品牌效应,则可以通过高校为物流企业提供的优质毕业生数量、高校教师为作为企业发展顾问时间、为企业发展及管理提升咨询项目的数量、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的学时人数等指标来衡量高校对本土物流企业的贡献,并通过政府税收优惠、校企合作补贴、企業家社会荣誉、人才优先满足、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等配套激励措施来保证校企双方在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性。

(三)强化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诸多国外应用型高校办学经验表明,强有力的立法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校企间深度融合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很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一系列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强有力的法律规定了企业在人才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德国有《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职业学院法》规定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监控校企合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地方性物流本科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的融合,除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将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在本土具体化,来更好地指导地方高校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让高校与产业融合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四、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实践

(一)专业主动融入物流产业,助推本土物流产业发展。近几年,三峡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本土物流产业资源,实现双方持续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主要做法如下:物流管理专业以三峡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鼓励教师走进本土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企业发展顾问,促进了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交流与互动,提高了专业在本土物流产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物流专业教师走进宜昌本土物流企业老周物流、三峡物流园、晶海物流园、爱奔物流园等企业,担当企业顾问,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同时也扩大了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宜昌物流界的影响。

(二)协助本土物流产业成立物流商会,形成政-企-校三方互动平台。在物流业整合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教师的努力及发挥高校品牌的影响力,协助本土物流企业创建宜昌市物流商会,把宜昌本土数百家中小物流企业集合到商会的平台之上,为地方物流产业整合资源、发展联盟准备基础条件。商会建立的过程中,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得到了宜昌物流界的广泛认可。专业与物流商会对接,在宜昌市工商联、宜昌市物流局、宜昌市民政局的参与下,建立了宜昌物流产业与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的制度性框架,为校企融合提供了权威的制度性平台。

(三)以商会为对接平台,落实校企互动融合各项措施。(1)面向需求,地方物流企业高层参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2)建立学校教师、企业高管全程参与学生培养的校企双导师制;(3)以物流商会为对接平台,将商会中的200余家物流企业纳入实习实训平台,以宜昌四大物流园区为基地,为学生提供常态化实习实训条件;(4)实施双师型教师评聘制度,鼓励全体物流教师以顾问的形式参与本土物流企业的经营,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锻炼提升教师队伍;(5)实施物流企业高管校内兼职教师制度,让产业精英参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成为常态;(6)建立学生培养跟踪评价制度,校内、企业双导师定期对跟踪培养学生进行评价,实习企业进行反馈评价,并建立档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7)学校与商会合作,由商会出资设立物流毕业生本土就业奖励基金,鼓励优秀毕业生本土就业;(8)建立以物流商会为平台的企业集中培训制度,通过高校优质智力资源对本土物流企业家群体、企业管理层定期开展集中培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助推本土物流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谈开放教育中就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

企业管理的创新思考(7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