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有关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与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9-02-03 18:36:23浏览:64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发生生长异常,入侵子宫腺体,在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其主要特征是在子宫肌层中出现了异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发生生长异常,入侵子宫腺体,在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其主要特征是在子宫肌层中出现了异位的腺体,并伴有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其与子宫肌瘤的区别在于腺肌瘤周围无包膜存在,与四周的肌层无明显分界,难以将其自肌层剥出。子宫腺肌病多发于 30~50 岁育龄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约 50%合并有子宫肌瘤,相关数据显示其在育龄妇女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30%。有与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出现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过多、子宫呈均匀增大、盆腔异位症等,由于月经紊乱可致失血性贫血,同时也会增加感染的几率。有研究证实,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包括多次妊娠、分娩时创伤、慢性子宫内膜炎、高雌激素刺激、局部高 PRL 和胚胎异常化生。尽管该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但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其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痛经,减少月经量,改善不孕状况。本研究主要通过对96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临床分析,为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妇科在 2012 年至 2013 年期间所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 96 例,年龄 24~51 岁,平均年龄( 36.6814.97) 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一项及以上的相关临床症状,包括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痛经、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不同程度的均匀增大,局部有隆起、压痛、触之质硬等症状,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并经动态证实为子宫腺肌症。

1.2 方 法

1.2.1 病史采集: 选取我院妇科具有主治及以上职称并有多年妇科临床经验的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的详细询问,并进行相关专科查体。

1.2.2 辅助检查: 使用彩色多勒超声诊断仪,膀胱适度充盈,经腹探头频率 2~5MHz,检查子宫、附件及周围盆腔组织。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内膜是否移位,病灶发生的部位、回声及血流情况。

1.3 治疗与转归

1.3.1 达那唑治疗: 随机抽取 48 例患者选用达那唑进行治疗,其治疗法案为,月经第 1 天,达那唑 200mg,2 次 /d,制成的栓剂放于子宫内,无反应则可增加剂量,最佳剂量为 600mg/d,持续 6~9 个月。疗程长短取决于个体的反应和疾病的分期,对仅有腹膜种植而无卵巢内膜异位瘤者,一般3~4 个月的闭经已足够使病灶完全退中国知网论文化,3cm 的内膜瘤,疗程可延长至6 个月,3cm 时,常需 6 ~ 9 个月的疗程,但通常病变不能彻底消失,可用外科手术清除之。

1.3.2 GnRH-a 治疗: 余下 48 例患者选用达菲林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案为: 在月经周期的第 1~5 天开始治疗,1 支( 3.75mg) /次,每 4 周注射一次。治疗期间核实血浆雌二醇水平,如果低于50pg/mL,需检查是否伴有器质性病变。注意患者骨丢失情况,可给予反添加治疗和钙剂补充。

1.4 观察与评价: 观察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同时观察比较两种药物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评价标准包括: 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病理检查未见异位腺体。显效: 症状基本消失,病例检查异位腺体明显减少。有效:症状部分消失,病理检查异位腺体有所减少。无效:症状无缓解,病理检查同治疗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 SPSS18.0 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中国期刊论文网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珋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2检验,检验标准 =0.05,P 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特征: 96 例患者中 74 例患者出现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痛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且贯穿于整个经期,发生率为 77.08%。69 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发生率为 71.88%,其中 39 例月经量增多,占40.63%,47 例月经期延长,占 48.96%。23 例患者出现不孕,发生率为 23.96%。专科查体显示 52 例患者出现子宫均匀增大或有结节隆起,触及质硬,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经期压痛较为明显,发生率为 54.17%。超声提示 64 例患者均显示子宫壁增厚、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肌层内回声不均匀、有实质性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有时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子宫大小和肌层回声,月经前后比较常有变化,占所有患者的 66.67%,见表 1。

2.2 治疗效果: 达那唑组患者疗效和 GnRH-a 组疗效基本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 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已有研究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部分子宫肌层中国知网论文检测中的内膜病灶与宫腔内膜直接相连,则认为内膜异位症是由子宫内膜侵入基层生长所导致,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多次妊娠及分娩、慢性子宫内膜炎、人工流产等造成内膜基底层损伤,而缺乏黏膜下层,内膜直接与肌层连接,缺乏黏膜下层保护,使子宫内膜易于侵入肌层。此外,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也是导致该病症的原因之一。病理显示,异位内膜在子宫肌层多呈弥漫性生长,累及后壁居多,故导致子宫前后径均匀性增大,一般小于12 周妊娠子宫大小。

3.2 临床特征: 已有医学研究证实,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进行性加重的持续性痛经、不孕等,但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严重影响女性患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 74 例患者出现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痛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且贯穿于整个经期。69 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其中 39 例月经量增多,47 例月经期延长。23 例患者出现不孕。专科查体显示52 例患者出现子宫均匀增大或有结节隆起,触及质硬,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经期压痛较为明显。超声提示64 例患者均显示子宫壁增厚、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肌层内回声不均匀、有实质性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有时可见小片状无回声 子宫大小和肌层回声,月经前后比较常有变化。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进一步进展可继发失血性贫血和感染等并发症,与之前李秀荣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3 治疗与转归: 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曼月乐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等,目前尚无根治性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视患者症状、年龄、生育要求而定。本研究主要对达那唑和 GnRH-a 两种药物的疗效进行研究比较,其结果显示经达那唑治疗后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2.08%、64.58%、27.08%、8.33%、91.67%,与 GnRH-a 治疗组的:0.00%、56.25%、37.50%、6.25%、93.75%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结果表明两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疗效,但在疗效对比方面无明显差异。其中出现1 例患者痊愈,可能与患者个人原因和样本量不足有关,不具有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关于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下](1)论文

上一篇:

谈6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