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晚睡强迫症怎么克服

2019-02-22 20:17:13浏览:82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现在的年轻人,早上不想起,晚上不想睡。你是不是每次看到熬夜的N+1种危害,都下定决心要提早投奔床铺的时间;每次看到某某瘁

  现在的年轻人,早上不想起,晚上不想睡。你是不是每次看到熬夜的N+1种危害,都下定决心要提早投奔床铺的时间;每次看到某某瘁死的新闻,你都心惊胆战然后立志“明天起一定不再熬夜”……但是,尽管如此,现实依旧是“到了晚上不想睡”。

晚睡强迫症怎么克服    山村

  如果你果真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你可能已经患上了晚睡强迫症。当然你还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你的回答90%以上都是YES,基本已经可以确诊了!

  1.白天忙得焦头烂额,压根没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2.公交车上、办公桌旁、教室课桌前……随时随地都能睡着的节奏。

  3.晚上回到家,刷微博、逛淘宝、看视频、打游戏,根本停不下来。

  4.寂静的夜晚特别适合思考,做任何事情都能达到“灵感爆发”的程度。

  5.终于决定去睡觉,可一躺下就下意识地拿出手机,刷起了朋友圈。

  6.每天都在上演“今晚一定早点睡”和“这么早睡会不会太可惜了”。如果你的回答YES多于NO,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晚睡强迫症”。

  六成人晚上舍不得睡

  对于很多人来说,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还有人说,似乎不够夜深的话就睡不着觉,总之身体都在不由自主地等着一个钟点,确认已经劳累到不行了,两点三点不止了,才会恋恋不舍地进入梦乡。其实这一种夜猫子的心态,也是一种强迫症的体现。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超过三成国人睡眠质量不及格,六成人上床后难以入睡,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国人的最佳“床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舍不得睡。这项报告迅速引发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尽管知道睡眠对自己很重要,每天也都打算早点睡,可一躺下就下意识地拿出手机,完全无法抵御刷微博、玩游戏等诱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小雷表示,这一现象在学生、白领等群体中最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需要没能得到满足。

  调查显示,不少人觉得晚上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醒着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应酬,下了班可能还要在公交车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个人休闲时间被严重压缩。回家了,可能还要哄孩子、陪太太,只有睡前才有一点私人时间。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指出,这种情况其实属于大众流行的“晚睡强迫症”:明明意识到该睡觉了,但就是不想睡,即使是困得睁不开眼睛了还要逼着自己保持清醒。在心理学上类似于“拖延症”。

  心理专家指出,患有晚睡强迫症的人性格中容易有拖延的一面,不自觉地在工作、学习中形成拖拖拉拉的风气,不到最后一刻不完成任务,面对压力形成“拖”的解决办法。此外还有过于执着、敏感的心理。如果这些长期存在就会构成亚健康的人格特征。

  甩掉晚睡强迫的纠缠

  如果你不是夜班工作者非熬夜不可的话,生命君劝你赶紧脱离“晚睡族”这个队伍吧。如果你曾经试图改变未果,那很可能是方法不对,建议晚睡族们不妨试试以下几招,摆脱“晚睡强迫症”。

  首先,给自己心理暗示。

  必须明确晚上是休息的时间,当大脑告诉你不能睡时,告诉自己:不能被这种思想和意识掌控,我已经很困了,应该马上睡觉。

  其次,转移注意力。

  睡前强制自己关上手机、电脑,闭上眼睛,让脑袋处于空白状态。如果很难做到,可以选择特定的行为取代强迫性晚睡的行为。建议的行为方式包括:洗漱、做面膜、泡脚,睡前洗热水澡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上网、玩手机、说太多话,让自己保持在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这时不妨听一些舒缓放松的音乐,或是喝杯牛奶来辅助睡眠。

  最后,做几个助眠动作。

  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易学的自我放松运动,让身体感到适当疲惫,从而帮助睡眠。

  ①头部:分别皱紧眉头、鼻子,闭紧双眼,各保持10秒钟后放松。

  ②肩膀:绷紧肩膀,让肩膀高高抬起,似乎要碰到自己的耳朵。

  ③手臂:将两侧小臂弯起来,放在身体两侧,靠近肩膀,然后整个手臂一起用力紧绷。

  ④手部:双手最大力气握拳,一直到无法再握紧为止。

  ⑤腹部:尽量收紧腹部,好像别人要向你腹部打来一拳,你在收腹躲避,保持收腹10秒钟。

  ⑥腿部:绷紧大腿和臀部,在两膝盖间夹一枚硬币,并将腿伸直上抬。

  ⑦脚部:将脚趾慢慢向下弯曲,仿佛用力抓地,保持10秒钟后,将脚趾慢慢向上张开,脚和脚踝不动,然后放松。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小练习的间隔时间均是10秒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睡前选择1~2种,有睡意后即可停止。

  当然,如果这样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晚睡状况还是没有明显改善的话,可能你需要找医生帮忙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

上一篇:

日常养生五个关键字挡住癌从口入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