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阶梯”+“动态”理想祛瘢痕

2018-12-10 09:59:59浏览:21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全军医学美容中心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创伤科主任医师刘文阁   瘢痕是人体在创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瘢痕形成的机制
全军医学美容中心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创伤科主任医师 刘文阁 
 
  瘢痕是人体在创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目前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理想。国内外研究表明,任何单一疗法都无法有效控制其复发率,只有根据瘢痕的不同性质和特征,由浅入深阶梯治疗、根据瘢痕发展阶段动态治疗并采取二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才能取得突破。

  阶梯治疗与动态治疗  交叉用

  阶梯治疗模式就是由浅入深的治疗模式,以便将对人体组织的创伤降到最低限度。动态治疗模式就是循环、交叉的模式,直到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同时,阶梯治疗模式和动态治疗模式又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在深层次的复杂治疗方法中又同时应用基础治疗手段。

  在阶梯模式中根据瘢痕的形状、大小、性质和患者的要求及时间等因素可选择:单纯外用药物、瘢痕加压包扎、瘢痕内注射药物、手术切除创面直接缝合、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植皮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深层次治疗方法中又包含一种或多种基本的治疗方法,例如在植皮或扩张术治疗后为防止创口瘢痕增生,而外用抗瘢痕药物或加压包扎或切口边缘注射抗瘢痕药物。

  动态治疗模式基本上分三步:第一步是促进创面早期良性愈合。创伤是瘢痕增生的始动因素,为此对创面的处理坚持无菌、无创、无张力、无异物、无死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时机、避免感染,力争创面早期愈合。

  第二步是创面愈合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治瘢痕增生。例如早期理疗、早期使用外用药、早期创面加压包扎或放疗。

  第三步是瘢痕增生稳定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手术切疤植皮,切口采用“Z”字形或皮瓣转移等,尽早将瘢痕畸形对人体的损坏降到最低限度。

  同时为防止瘢痕复发应采取多种疗法的综合循环治疗。

  治疗模式成功的关键  新技术

  为提高最终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我们创新研制了多个新技术,它们的合理应用贯穿整个疗程。

  微创美容缝合新技术:采用该技术手术后切口无需表皮缝合,表面无任何针眼,切口愈合后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痕迹,从而将切口瘢痕减到最小限度。

  皮下组织“Z”形错位缝合新技术:传统的皮下组织直接对位缝合后会在纵切面上形成贯穿皮肤全层的直线瘢痕,加大了切口瘢痕增生和挛缩的几率,而采用皮下组织的“Z”形错位缝合后,从皮肤力学分布的角度降低了瘢痕增生的几率。

  高液压瘢痕注射器:使用该注射器或助推器可将药液轻松、精确地注入致密坚韧的瘢痕组织中,大大提高药效。

  自1997年以来,我们运用高液压瘢痕注射器和助推器注射药物治疗瘢痕疙瘩11560位患者,瘢痕疙瘩数目共38851块,总有效率为85 %。而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药物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仅30%。

  利用Q-Switching Nd:YAG激光系统配合药物注射:自1997年以来,运用此法治疗358位患者,瘢痕疙瘩数目共497块,总有效率 95.9 %。

  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新药物:针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学因素应用抗组胺剂苯海拉明瘢痕内注射,与传统药物曲安缩松相比不仅能有效地抑制瘢痕增生,使瘢痕变软,且无内分泌失调等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总有效率可达82% 。

  瘢痕下埋置的新型药物缓释胶膜:瘢痕切除后,在创面下埋置含有特定药物和释放速率的药膜,作用于切口周围组织,抑制胶原纤维的过度沉积,有效防止瘢痕疙瘩术后复发。对12位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治疗显示治愈率92%。

  新型带导药系统的双囊腔扩张器: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通过此新型双腔扩张器,在扩张的同时导入药物,药物能有效均匀地分布到扩张器周围组织发挥作用。目前共治疗335位患者,结果证实采用此新型扩张器扩张速度快、皮瓣即时回缩率低、血运好。

  扩张囊内注入曲安缩松: 研究通过对26位患者不同部位的扩张器注射曲安缩松,并与常规扩张组对比,证实曲安缩松能有效提高组织扩张速度;其两次扩张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2±6小时,扩张至总容量所需时间平均为20±5天。而对照组分别为6±2天和42±8天。此外,药物组扩张区皮肤表面积即时回缩率也显著降低,为17%。而对照组为26% 。

  创面包扎新模式:采用自制的气囊敷料包扎创区,通过向气囊内压入适量空气可有效调整敷料对创面的压力,防止因敷料压力不足而发生创面下渗血或压力过大而发生皮肤局灶坏死。

  刘文阁  1968年12月9日出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美容整形专业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美容中心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创伤美容科主任医师。主编专著5部,合编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二等奖2项。研制新技术专利产品7项,其中3项获国家专利证书。专长于采用微创美容缝合技术实施面部整形、疑难瘢痕修复等。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肥胖抑制激素有望帮人减肥

上一篇:

用自己前臂皮瓣“补”自己的脸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