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胃肠息肉辨良恶

2018-12-06 10:57:55浏览:64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胃镜、肠镜检查的普及,使得胃肠道息肉能够及早被发现。发现息肉后患者最为关注的是:我长的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会不会发

  胃镜、肠镜检查的普及,使得胃肠道息肉能够及早被发现。发现息肉后患者最为关注的是:我长的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会不会发生癌变?

  在病理检查拍板定性之前,有一些指标对于判定胃肠道息肉良恶性很有帮助,它们是:

  息肉的大小  以最大直径计,一般直径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小于1厘米的,癌变率约1.3%;1~2厘米的为10%,大于2厘米的高达50%。

  息肉部位  食管息肉癌变率甚低。而肠息肉,位置越低(接近肛门)的,如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

  息肉数目  单个息肉癌变机会相对少些,3个以上者癌变机会大些。

  息肉外观形态  一般来说,外形不规则,色泽黄白,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呈结节状,质地较硬,易出血者恶变可能性较大,而后两项尤为重要。反之,形态规整,表面光滑与正常黏膜相似,质软者,恶变可能性较小。

  患者年龄  不同类型的息肉好发于不同年龄,但更多见于中老年。胃息肉的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而大肠息肉70岁为高发年龄段。老年人息肉癌变可能性大与致癌物刺激年限久,老人机体免疫机制弱有关。

  息肉增长速度  从先后两次镜检可知,一般来说,短期内(1~3个月)息肉体积迅速增大,外观由平坦、光滑变成高低不平、粗糙、易出血,应高度怀疑癌变。

  息肉表面  息肉表面可以是光滑的,也可有细砂颗粒、粗颗粒,或有大小不等的小结节等。后两种情况应特别注意。

  遗传因素  某些息肉性病变有遗传性,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幼年性结肠息肉病等几乎不同程度地会癌变。

  以上各点只是作为是否有恶变的参考,而一槌定音、拍板定案的则非靠病理报告不可。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生活方式可改变基因

上一篇:

皮肤痒可能是患病信号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