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处置咬伤 避开误区

2018-12-06 15:03:30浏览:32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被狂犬、毒蛇等动物咬伤后是否致死,与现场急救是否及时、正确紧密相关。以下几个认识误区可说是致死的“帮凶”,应该避免。

  被狂犬、毒蛇等动物咬伤后是否致死,与现场急救是否及时、正确紧密相关。以下几个认识误区可说是致死的“帮凶”,应该避免。

  误区一:轻伤不需处置  最近北京出现了今年首个狂犬病死亡者。两年前他被自家犬轻微咬伤,但未做处置。两年后,“潜伏”在体内的狂犬病毒才发作,致他死亡。有实验证明,在被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若立即涂碘酒消毒,可有90%存活,而不涂者仅有38.6%存活。因此,不论伤口轻重都需立即涂碘酒消毒。

  误区二:毒液可从伤口挤出来  从伤口处注入的毒液会立即与组织结合,很难被挤出来。挤压伤口只能使毒物的吸收更快更多。要立即清除的是伤口内外尚未与组织结合的残存毒液,可尽快用手纸或干巾把它们吸净。也就是说,咬伤后可吸不可挤。为安全起见,不提倡用口吸吮毒液。

  误区三:长时间冲洗伤口  有人建议用盐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以上。其实,只用一般的净水或无害液体,冲洗1分钟足够了。对那些吸不掉、冲不净、深入组织的毒物应尽快用碘酒处理,而不应将时间浪费于配盐水、找肥皂、持续冲、用力挤等上面,白白耽误了抢救时机。有研究证明,伤者在咬伤后5分钟内消毒伤口比15分钟后才消毒的存活率高。

  误区四:伤口内不敢涂碘酒  日常用2%的碘酒可全面杀灭伤口内外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它还能破坏蛇毒等蛋白质类毒素。因此碘酒被誉为“消毒之王”。但它对伤口能引起刺激性剧痛,使人们误以为它有腐蚀性,望而却步。其实,它所引起的疼痛只是暂时的,也没有腐蚀性,而受益则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救治者应说服被咬者立即在伤口内外涂碘酒以彻底追杀深入的毒物,越快越好。碘伏、碘甘油的刺激性比碘酒小,但救治现场较难得到。这些碘剂可同时用来除毒和消毒。漂白粉等含氯消毒液和双氧水、高锰酸钾等也可临时替代碘酒消毒,但缺点较多。

  误区五:酒精可代替碘酒消毒  75%酒精的消毒能力远不如碘酒。它不能消灭大部分病毒、真菌及一些毒力强的细菌。对多种毒素的破坏能力也不如碘酒,而对伤口的刺激性却不亚于碘酒。

<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餐饮服务禁止使用14大类食品

上一篇:

电脑一族小心干眼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