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感谢信背后的医患情

2018-12-13 17:54:38浏览:88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入院156个小时,从诊疗到最后的抢救,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患者去世17天后,家属写下一封长达1300多字的感谢信,用深情温暖着每
“入院156个小时,从诊疗到最后的抢救,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患者去世17天后,家属写下一封长达1300多字的感谢信,用深情温暖着每一名医护人员。”提起不久前发生在总参谋部总医院肿瘤科的一段医患佳话,院长刘希华感叹地说。

  紧张的病房里又加了一张病床

  2009年7月下旬,章娟带着咳嗽不止的母亲到某医院就诊,发现肺部有病变。为明确诊断,母女俩奔走于全国各类医院的CT室、核磁共振室,终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这一噩耗几乎击垮了章娟。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100多天的时间里,章娟带着母亲进行了6次化疗。疼痛摧垮了母亲慈祥的面容,化学药物吞噬了老人花白的头发,但效果却不理想。她又找到另一家医院,然而住院不久却被莫名其妙告知,母亲需要出院,到其他专科医院接受肺结核检查。章娟带着母亲又辗转多家医院,等到拿着没有问题的检查单回到这家医院时,却被告知已无床位。

  求医无门的章娟有些心寒。2011年8月29日,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母女俩找到了总参谋部总医院。在门诊,和善可亲的肿瘤科副主任王红梅接待了她们。了解到患者病情危重后,王红梅立即在紧张的病房里又加了一张病床。

  查房像是一家人温暖的谈话

  “你把以前做的所有检查结果都带来,这样有些项目我们就不用重复做了,免得病人受罪。”这是入院前肿瘤科主治医生曲怡梅对章娟说的第一句话。曲怡梅把章娟带来的厚厚一摞CT片和病历等交给医生马太林。

  第二天一大早,马太林拿出了分析结果。随后,肿瘤科主任廖国清召集人员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会诊,达成共识:由于患者这几个月中断治疗,病情严重恶化,身体已抵挡不住任何疼痛的袭击,因此要坚持对症治疗,围绕减少痛苦而展开,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曲怡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病房查看。在章娟母亲床前,曲怡梅总是微笑着说:“阿姨,您今天的气色好多了。”随后,曲怡梅要找个僻静的地方,将治疗的进程、病情的变化一一告诉章娟,同时接受章娟关于病情的所有提问。科里查房,廖国清带着医生护士六七个人围在章娟母亲病床边,先从问候开始,问饭量、问心情、问有无异常症状,再讲病情、说治疗,最后是鼓励和安慰。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像是一家人温暖的谈话。

  写封感谢信表达一种心情

  2011年9月3日15时20分,曲怡梅在去病房的路上,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28号病床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憋气。”这是值班医生打来的。曲怡梅挂掉电话,朝病房飞奔。

  病房里,病人脸色绀紫,有濒死状,章娟着急万分。

  “考虑患者急性心功能不全,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氯化钠注射液20ml;停止二级护理,改一级护理,予导尿,行留置尿管;予心电监护加血氧饱和度检测病情……”

  随着医嘱的下达,一系列抢救工作次第展开。数分钟后,患者胸闷憋气略有减轻,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整个抢救过程耗费了两个小时,医护人员累得满头大汗。章娟将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心里。5日晚,患者突然出现呼吸骤停。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却无力回天,患者安详地“睡去”。

  “被温暖之后,我怀着忧伤,写一封感谢信,想表达一种心情。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艰难,医患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应是同一战壕的战友。”17天后,章娟写下了这封感谢信,用红色的写真纸打印出来,张贴在肿瘤科的门口。

  每每有人经过,都会驻足观看。有人看完后眼眶湿润,有人看完后啧啧赞叹……这是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并肩作战、与病魔抗争后的一次精神洗礼。(文中章娟为化名)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安慰剂效应

上一篇:

要命的黄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