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腹透是提高尿毒症救治率的核心

2018-12-13 19:39:14浏览:2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尿毒症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在我国目前估计有100多万患者需要接受肾替代治疗。据调查,目前我国80%以上的尿毒

  尿毒症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在我国目前估计有100多万患者需要接受肾替代治疗。据调查,目前我国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因无法承担血液净化治疗的费用而放弃治疗。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倪兆慧教授呼吁,提高尿毒症患者的救治率是目前我国尿毒症治疗的核心任务。

  腹透是救治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腹膜透析是一种有效的血液净化方式,与肾移植、血液透析一样,是救治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因腹膜透析具有操作简单、医疗成本相对低、便于普及应用等特点,对于提高我国尿毒症患者的救治率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倪兆慧教授说,与血液透析相比,在我国广泛推广腹膜透析治疗至少有三大优势。第一,如果让未接受治疗的80%尿毒症患者都可以得到血透治疗,至少要再建7000个透析中心,增加15万台血液透析机,从目前的医疗投入上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腹膜透析不需要特别设备,可减轻国家和医院的医疗投入。第二,腹膜透析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不用频繁往返医院,解决了血透覆盖面不足的问题。第三,腹膜透析的治疗费相对便宜,一般比血透低20%~30%,解决了大部分患者治不起病的问题,也减少了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

  因此,倪兆慧教授认为,在我国推广腹膜透析治疗是切合目前我国尿毒症患者多而国家地域辽阔、经济尚不够发达、医疗水平整体较低、城市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可行措施。

  规范管理是提高腹透治疗质量关键

  倪兆慧教授说,过去限制国内腹膜透析治疗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标准化的腹膜透析治疗规范。籍此,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陈香美院士和广大肾病专家的努力下,腹透治疗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6月,卫生部部长陈竺亲自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讨论尿毒症治疗和腹膜透析的普及推广问题,委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撰写和颁布了《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今年6月,卫生部又对全国31家医院颁发了《卫生部腹膜透析示范中心》牌匾,以开展全国范围的培训、规范腹膜透析中心管理、临床操作和常见并发症的治疗等。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体腹膜作为半透膜,以腹腔作为交换空间,通过弥散和对流作用,消除体内过多水分、代谢产物和毒素,达到血液净化、替代肾脏功能的治疗技术。倪兆慧教授强调说,由于腹膜透析治疗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操作者往往是患者、家属或其他非医务人员,因此,腹膜透析中心对患者的培训、宣教和随访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

  倪兆慧教授说,腹膜透析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腹膜炎,也是造成腹透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出现腹透并发症,就会加大腹膜透析治疗成本,使腹透病人雪上加霜。因此,要保证腹膜透析治疗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管理的腹膜透析中心。

  按照《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要求,腹膜透析中心必须有符合资质要求的医师和护士,必须为每一位腹透病人指定固定的联络和指导护士,病人必须按时回医院检查、复诊等。其中,腹膜透析患者随访是腹膜透析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专业、便携的技术服务和指导,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率。因此,各地如何培养专业医护人员认真贯彻落实《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成为腹膜透析推广普及的关键问题。

  政府支持政策落实是保障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形成规模;20世纪90年代后,新型管路连接系统-双联双袋系统的应用使腹膜炎发生率明显降低,腹膜透析在国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随着透析管路连接系统的简化更新、新型腹膜透析液生物相容性的提高,自动腹膜透析技术的持续革新,腹膜透析的整体技术不断进步,透析患者的技术生存率和患者生存率逐年提高。现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腹膜透析示范中心和培育单位,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腹膜透析治疗质量完全有了保障。倪兆慧教授说,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腹膜透析治疗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是我国最早开展腹膜透析治疗的单位之一,也是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之一。据倪兆慧教授介绍,目前上海仁济医院血透病人和腹透病人各有400余名,病人1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达到了世界优秀的腹膜透析中心的水平。

  倪兆慧教授说,中国尿毒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新农合的实施,开展和推广腹膜透析治疗将为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带来希望。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糖尿病治疗需转换思路

上一篇:

探究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瓶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