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糖尿病治疗需转换思路

2018-12-13 19:39:15浏览:52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国人——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当前约为3.46亿,其中超过80%的死亡病例
中国人——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当前约为3.46亿,其中超过80%的死亡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至2030年,全球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将翻一番。由于中国人本身就具有糖尿病易感基因,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致使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已经逼近1亿大关。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总费用已达到170亿美元。

  发病机制——

  β细胞功能较差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很多遗传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众多发病因素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即β细胞的功能在近些年格外引人关注。

  现已有很多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在糖尿病新发病的时候,患者的β细胞数量通过数据换算后仅约为正常人的50%。甚至在糖尿病前期,有些病人已经先一步出现了β细胞功能障碍。因而β细胞功能的好坏,被认为是直接影响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自我国学者(贾伟平、李光伟、翁建平和项坤三教授等)以及同属东亚的日本同行的研究显示,东亚人群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与白种人相比是较差的。

  在美国曾进行了一项DPP研究,研究思路与我国著名的大庆研究(IGT研究)很相似,都是研究在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对比两项研究,尽管美国组人群的体重大于中国组,但采用干预措施6年后,中国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却高于美国组。分析其原因,与中国血糖异常人群普遍存在β细胞功能障碍关系密切。所以,β细胞功能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由于超过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逐步出现β细胞衰竭的情况,所以保护β细胞是临床医生所盼望的,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治疗目标——

  将疾病控制在初级阶段

  目前备受关注的新一代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即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捷诺维),是近20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治疗糖尿病新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双重调节血糖机制。这一机制建立在肠促胰素(Incretins)发现的基础之上,是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经典范例。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可以看到,西格列汀既有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也能够使胰高糖素受到抑制。我们知道前者是直接有利于降血糖的,而后者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从而间接降低血糖,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糖尿病诸多复杂的病理、生理情况中,胰岛素分泌减少的同时也伴有胰高血糖素作用的增加,这也是造成目前血糖较难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很多研究证明,西格列汀可以在葡萄糖依赖的情况下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且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情况下,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控制也有抑制作用。同时,正是由于DPP-4抑制剂有葡萄糖依赖的作用,因此与安慰剂相比较,捷诺维等DPP-4抑制剂在应用后没有出现低血糖增多的情况。

  糖尿病作为终身疾病,尽管医学界尚未找到彻底消除的方法,但良好的血糖“管理”完全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结合控制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其他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可以明确降低各种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和眼部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风险。其实,如果能把糖尿病控制在初级阶段,那么它对患者所产生的生理和经济负担就会有限,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明显改善。

  无论是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领域,还是广大医生日常的临床一线工作,大家都越来越注重对2型糖尿病进程延缓方面的研究。全球第一个成功应用于临床的DPP-4抑制剂捷诺维具有智能调节β细胞比例和保护甚至改善胰岛的功能,其显著的效果已经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已在全球9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上市,累计开出超过3800万张处方。在中国,DPP-4抑制剂也已经被纳入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我们期待它能够帮助中国——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在2型糖尿病防治领域有更突出的表现。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四川罕见双头女婴赴渝新桥医院就诊 分离手术难上加难

上一篇:

腹透是提高尿毒症救治率的核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