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正处于方兴未艾、进展迅猛的发展阶段,如今已在很多地方开花结果。特别是伴随微创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成为学科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治疗选择,而客观、科学的全面考虑和多维度评估有助于其辨清方向。
血管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大体可分为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干预治疗两大类。而手术干预治疗又可分为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面对不同的血管疾病,选择何种恰当的治疗方式,是血管外科医生常常需要面对的临床抉择,特别是在微创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当今血管外科主要治疗手段的大趋势下,医患双方都希望选择最有效、风险低、创伤不大、预后理想的方案。围绕治疗方法选择如何全面、多维度评估的研究也一直很受关注。如腹主动脉瘤(AAA)的开放手术与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间该如何选择的探讨已经持续了很久,国外已有EVAR、DREAM、VOVER等大型研究相继问世,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优于开放手术。主要体现在前者的并发症多表现在动脉瘤本身,后者的并发症多表现在全身重要脏器。但术后两年总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两者区别不大。
上述结论能否适用于我国临床仍需认真评估。为了找到我们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我科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同道在过去的三年里,完成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科学评估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的多种效果比较。我们的结果显示,两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中期并发症发生率则无差异,提示在相同条件下腔内修复较开放手术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出血量及输血量、更短的住院时间,显示了其微创的优势,但会产生较高的费用。总体来看,两者中期预后相近,远期并发症及病死率尚待进一步随访。
除了上述维度的评估可帮助做出正确临床决策外,还有些因素也值得考虑。如在AAA治疗中,面对高危(高龄、全身状况差、合并疾病多等)患者,医生大多会选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而面对较低危、解剖学条件差的患者,则大多会选择开放手术。这样的选择倾向无疑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另外,根据我们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显示,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在术后各个时段的生活质量也有所不同。如何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更合理地为每一位病人选择适合的治疗手段,是血管外科医生在医疗专业问题之外必须认真思考和权衡的问题。
对于短瘤颈、解剖学条件不佳的AAA患者,学者们正在利用烟囱技术、预开窗、原位开窗、分支支架等技术进行探索。而随着对疾病理解的逐步深入、介入设计理念的更新,以及支架本身性能、输送装置顺应性、整套系统稳定性的不断提高,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用武之地仍将不断扩展。目前,AAA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可以覆盖80%以上的病例,而在主动脉夹层约为70%以上,相信未来这一比例仍将稳步提升。
血管外科同行还常面临手术干预与否的临床决策。比如大动脉炎的综合治疗,作为一种先天免疫系统疾病,该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高发,堪称“东方病”。通过我们及国内外的研究现已证实,其在活动期不应采取任何手术干预措施,而应通过全身评估,制定综合性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来控制病情进展,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也是需要外科同行体会的。而在早中期下肢缺血患者的治疗中,有时候建议其加强锻炼,改善生活方式,适当药物干预就足以改善患者预后。这时的外科同行更需要扮演一个健康指导师,而不是熟悉的术者角色,因为最有利于患者的才是最佳的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