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2019-01-06 23:16:39浏览:23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油菜生长的病害,开花结果期发病最为严重,感染该病之后能够造成千粒重及含油量下降。因此,农户们需要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油菜生长的病害,开花结果期发病最为严重,感染该病之后能够造成千粒重及含油量下降。因此,农户们需要做好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油菜菌核病防治方法,并为大家提供了几种油菜菌核病特效药,供大家参考使用。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油菜菌核病防治

1 症状识别

1.1 苗期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部可见黑色菌核。

1.2 成株期

1.2.1 叶片发病。植株基部老叶的叶缘常先发病。病斑初呈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有时病斑上的轮纹较明显。天气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多雨潮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

1.2.2 茎部发病。多在主茎的中、下部开始发生,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发展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折断,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常从病茎部以上提早枯死。

1.2.3 花瓣染病。极易感染,初生水渍状斑,后变苍白色,易脱落。潮湿时,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发新病斑。

1.2.4 角果染病。角果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粒,无光泽,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2 发病规律

2.1 病原特征

病原物为核盘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鼠粪状,初为白色,后变黑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后长出1个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黄褐色子囊盘,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子囊呈棍棒状或椭圆形,内含单孢无色子囊孢子8个。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重要寄主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多种作物。

2.2 病害循环

2.2.1 初侵染。遗落于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的菌核是菌核病初侵染的来源。温、湿度适宜时菌核即可萌发形成子囊盘。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每年在秋季(油菜苗期)和春季(油菜花期)可产生2次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内喷出,随气流传播,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通过表皮细胞间隙、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育成为菌丝。秋季产生子囊盘的数量少,早春产生的数量多,是侵染油菜的主要菌源。

2.2.2 再侵染。油菜因在苗期发病而形成的菌核,翌春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对油菜花期造成再侵染。另外,在油菜植株生长茂密,枝、叶相互毗连的田块,特别是在油菜倒伏时,菌丝可通过毗连枝、叶的接触进行再侵染。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2.3 发病因素

2.3.1 越夏菌核数量。越夏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数量越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数量越大,发病越重。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锐减,在高温及长期积水的田中死亡率高;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年限越长,病害越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病残体肥料和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因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2.3.2 气候条件。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和湿度。由于油菜易感病阶段为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往往与子囊盘盛发期相遇,有利于病菌侵入危害。如果春季降雨量多于常年,气候条件对病菌的侵染有利而对寄主的生长不利,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2.3.3 栽培条件。氮肥用量大,油菜植株高大,枝、叶毗连,田间郁闭,小气候湿度高,病害重;尤其当薹肥施用迟和用量大时,常造成油菜贪青倒伏,加重危害。未及时清沟,开花结果期田间积水,病害发生较重。

2.3.4 品种抗性。油菜类型间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分枝部位高、株型紧凑、茎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品种较抗病。甘蓝型、芥菜型油菜较白菜型抗病,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也很大。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栽培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栽培高产、抗病良种,如中油杂12号、华油杂13号等。

3.1.2 防止种子带菌。通过筛选、风选、药剂浸种等方法,消除菌核和杀灭种子表皮病菌,播无病种子。在播种前可使用10%~15%硫酸铵溶液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晾干播种。

3.1.3 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显著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尤以水稻与油菜轮作防病效果最佳,注意不要与十字花科、豆科及茄科作物轮作。

3.1.4 合理施肥。重施基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配合使用氮、磷、钾肥,增施硼、锰、锌、钼等微量元素肥料,促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杆坚硬,不易倒伏,提高抗病性。

3.1.5 改善田间小气候。油菜田整地时应开好“三沟”和田外渠道,保证沟沟畅通,做到雨住沟干,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小气候湿度。在油菜盛花期,及时摘除植株中、下部的病叶、黄叶、残败叶,减少病菌通过病叶搭附而引起再侵染,并可改善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对减少发病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3.1.6 清除病残体。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底清除,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夏菌源。

3.2 药剂防治

当油菜进入盛花期后,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左右时开始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等,防治1~3次。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啶酰菌胺。此药剂为50%啶酰菌胺,是一种苯胺类新型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适用期用该药显著高于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油菜菌核病,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为24~26克,发生偏重的年份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36~48克,兑水50公斤,在油菜盛花期均匀喷雾。

氯啶菌酯。此药剂目前上市的为15%氯啶菌酯乳油。在油菜产区试验,每次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44克、55克、66克,兑水50~60公斤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5%、82.8%、87.9%。对照药剂处理每次每667平方米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5克,防治效果为74%,产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为13.7%左右。用药应抓住在盛花期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55~66克兑水6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药,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较好。

使百克(咪鲜胺)。在油菜主产区用25%使百克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明显好于用多菌灵。一般情况下,油菜盛花期,每667平方米使用25%使百克乳油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1次的防治效果为51%~94%,平均效果为66%,高于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各地试验表明,每667平方米用25%使百克40毫升兑水喷雾的防效,比用50%多菌灵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高10%以上。其最佳用药期在油菜的盛花期至盛花末期。在中等发生期,于适期内一次喷药即可控制危害。在严重发生期或花期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应在油菜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用药1次,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水稻秧田期立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上一篇:

牡丹怎么种植?牡丹的种植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