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小麦黏虫的物理及药剂防治方法

2018-11-28 10:50:32浏览:13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小麦黏虫是世界性禾谷类重要害虫,全国均有分布。主要为害禾谷类的黏虫除普通黏虫以外,尚有劳氏黏虫和白脉黏虫,3种黏虫可混杂

    小麦黏虫是世界性禾谷类重要害虫,全国均有分布。主要为害禾谷类的黏虫除普通黏虫以外,尚有劳氏黏虫和白脉黏虫,3种黏虫可混杂发生。一般以普通黏虫最为重要。黏虫除为害麦类外,还为害谷子、玉米、水稻、高粱及糜子等作物,猖獗发生年,也能为害豆类、棉花和蔬菜等,为杂食性害虫。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6~40毫米。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1个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黑点;外横线为1列黑点;缘线为1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毫米,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左右。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


    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毫米;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1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发生规律


    黏虫在宁夏每年发生2代,在当地不能越冬,系由江淮流域等地1代成虫随季风气流于春末夏初做远距离迁飞而来。此时正值小麦生长后期,田间幼虫虫龄参差不齐,主要是初龄幼虫,此时幼虫主要取食田间幼嫩杂草和套种的玉米,也取食小麦。待7月上旬末7月中旬,小麦收割后,大量幼虫转移集中到玉米上为害。


    7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羽化,7月底8月初,为羽化盛期,羽化出来的第2代成虫大部分外迁,部分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第3代幼虫出现,开始为害秋作物。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1)糖醋酒液诱蛾。每5~10亩地放1盆,盆高出作物35厘米左右,诱剂保持3.5厘米深左右,白天将盆盖好,晚上开盖,每天早晨取盆中蛾,1星期左右换1次,连续15~20天。


    (2)杨树枝把诱蛾。用1米左右长的杨树枝10根,将基部一端扎紧,梢端略松散,待叶片萎蔫后插立田间,高于作物35厘米左右,每隔10米插1把。每天日出前用塑料袋套上枝把,并摇动收集成虫,然后杀死。


    (3)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的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每亩20~3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可用黑光灯诱集捕杀,压低虫口。


    2.药剂防治。重点是防治初龄幼虫,由于黏虫幼虫的食量随着龄期的增长变化很大,1~4龄幼虫的食量仅为总食量的5%~10%,5~6龄的食量却占总食量的90%~95%,且幼虫的抗药性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强,所以药剂防治工作一定要在3龄以前进行。山区7月上旬对玉米、胡麻、莜麦、糜、谷等作物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60毫升或90%敌百虫晶体50~80克或50%的敌敌畏乳油50~80克,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小麦吸浆虫有哪些防治措施?

上一篇:

玉米穗期钻心虫用什么药剂防治有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