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如何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

2018-11-28 15:49:29浏览:61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是一种种传病害。分布在全国各稻区。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受害的水稻一般减产10%~30%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是一种种传病害。分布在全国各稻区。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受害的水稻一般减产10%~30%。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干尖线虫的危害。苗期症状不明显,拔节孕穗后症状明显。症状主要集中在水稻上部叶片的剑叶和倒二叶上,剑叶或其下2~3叶尖端1~8厘米渐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变为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湿度大有雾露存在时,干尖叶片展平呈半透明水渍状,随风飘动,露干后又复卷曲。有的病株不显症,但稻穗带有线虫,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但植株矮小,病穗较小,秕粒多,穗直立。


    二、病原


    称贝西滑刃线虫(稻干尖线虫),属线形动物门。雌虫蠕虫形,直线或稍弯,体长500~800微米,尾部自阴门后变细,阴门角皮不突出。雄虫较常见。上部直线形,体长458~600微米。尾锥形,末端具2~3个尖突,具3对亚腹尾乳突,第一对在肛门处,第二对位于尾中部稍后,第三对位于尾的近末端。线虫活跃时宛如蛇行水中,停止时常扭结或卷曲成盘状。


    三、传播侵染途径


    以成虫、幼虫在谷粒颖壳中越冬,不能在水中或土壤里越冬,携带线虫的稻谷或稻壳是次年该病的初侵染源。浸种时,种子内线虫复苏,游离于水中,遇幼芽从芽鞘缝钻入,附于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叶尖端的细胞外,以吻针刺入细胞吸食汁液,致被害叶形成干尖。线虫在稻株体内生长发育并交配繁殖,随稻株生长,侵入穗原基。孕穗期集中在幼穗颖壳内外,造成穗粒带虫。线虫在稻株内约繁殖1~2代。


    四、发病条件


    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3年左右。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活动适温为20℃~26℃,临界温度为13℃和42℃。线虫正常发育需要70%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水中甚为活跃,能存活30天左右。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0.2%升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8小时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0.05%的溶液中浸种3小时就死亡。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加强检疫,严格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2.温汤浸种。先将稻种预浸于冷水中24小时,然后放在45℃~47℃温水中5分钟提温,再放入52℃~54℃温水中浸10分钟,取出立即冷却。或用0.5%盐酸溶液浸种72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5次。或40%醋酸乙酯乳油500倍液,浸50千克种子,浸泡24小时,再用清水冲洗。或用80%敌敌畏乳油0.5千克加水500千克,浸种48小时,浸后冲洗催芽。用温汤或药剂浸种时,发芽势有降低的趋势,如直播易引致烂种或烂秧,故需催好芽。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水稻生长后期易发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上一篇:

影响水稻除草剂药效的因素有哪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