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豆霜霉病

2018-11-28 18:00:10浏览:70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大豆霜霉病【症 状】: 我国东北、华北及大豆生育期气候冷凉地区发生较多,严重的引致叶片早落或凋萎、种子霉烂,减产30%-50%。

大豆霜霉病

 

 

 

症    状】: 我国东北、华北及大豆生育期气候冷凉地区发生较多,严重的引致叶片早落或凋萎、种子霉烂,减产30%-50%。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能系统发病,子叶未见症状,从第1对真叶基部现褪绿斑块,沿主脉、侧脉扩展,造成全叶褪绿。以后全株的叶片均可显症。花期前后雨多或湿度大,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层,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叶片被再侵染的,出现褪绿小斑点,后变为褐色小点,背面也生霉层。豆荚染病外部症状不明显,但荚内常现黄色霉层,即病菌菌丝和卵孢子,受害豆粒发折无光泽,表面附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层。

 

病    原】: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 Syd.称东北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由气孔伸出,单生或数根丛生,无色,呈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色透明或淡灰紫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4-26×14-20(μm)。卵孢子黄褐色,近球形,内具1卵球,直径29-50μm。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生大豆。我国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发病适温20-22℃,高于30℃或低于10℃不发病。卵孢子形成适温15-20℃,7-8月多雨高湿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少。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胚轴侵入,进入生长点,向全株蔓延成为系统侵染病害,病苗则成为再侵染源。气温15℃,带病种子上卵孢子的发芽率高达16%,20℃时为1%,25℃时则不发芽,综上原因,东北、华北发病较南方长江流域重。

 

【防治方法】:(1)针对当地流行的生理小种,选用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如绥农4号、绥农6号、合丰25号、东农36号、黑农21号、早丰5号、九农2号、九农9号、丰收2号、白花锉等。(2)针对该菌卵孢子可在病茎、叶上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提倡实行轮作,减少初侵染源。(3)选用无病种子。(4)种子药剂处理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90%乙膦铝或35%甲霜灵(瑞毒霉)粉剂拌种。(5)加强田间管理。地锄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侵染源。(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豆灰斑病

上一篇:

大豆缺素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