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豆灰斑病

2018-11-28 18:00:16浏览:86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大豆灰斑病【症 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

大豆灰斑病

 

 

症    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病    原】: Cercosporidium sojinum (Hara) Liu & Guo 称大豆短胖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 sojina Hara。 病菌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分生孢子柱形至倒棒状,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大小24-108×3-9(μm),孢子形状、大小因培养条件不同略有差异。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5-28℃,高于35℃、低于15℃不能生长。除侵染大豆外,还可为害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用6个鉴别寄主鉴定出生理小种11个,黑龙江三江平原优势小种是1号小种。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主要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后通过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气温15℃潜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

 

【防治方法】:(1)选用病品种 鲁豆10号,绥农8号,黑龙江的合丰25号、27号、28号、29号、30号,合丰37抗1、2、3、4、7、8、9、10号生理小种。但品种抗性很不稳定,在生产中应密切注意病菌毒力变化,及时更替新的抗病品种。(2)提倡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3)喷药防治叶部或籽粒上病害,于结荚盛期采用飞机喷洒36%多菌发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解析大豆疫病菌

上一篇:

大豆霜霉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