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泡桐丛枝病

2018-12-03 22:14:40浏览:83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泡桐丛枝病  泡桐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原产于我国,春季先叶后花,花大,是不明显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时非常壮观,花后长
泡桐丛枝病 
泡桐丛枝病
  泡桐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原产于我国,春季先叶后花,花大,是不明显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时非常壮观,花后长出大叶,是很好的绿化和行道树种,但是多发生丛枝病影响美观。
  泡桐丛枝病是较为普遍的病害,天津地区发病率高达60~70%,病原为类菌原体(病毒病)。幼树发病后,多在主干或主枝上部丛生小枝小叶,形如扫帚或鸟窝。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无病母树的根作为繁殖材料,及时修除病树,选用抗病良种等。
  【分布与危害】:泡桐丛枝病在我国发生极为普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幼苗和幼树病害严重的当年即枯死。大树感病直接影响生长量,但树龄愈小,对生长的影响愈大。
  【主要特征】:丛枝病开始多发生在植株的个别枝条上。典型症状为丛枝型,即病枝上的芽大量萌发,抽出许多纤细柔弱的小枝,这些小枝还可重复数次抽出更多更细弱的小枝,其上叶片小而黄,有时皱缩,还有不明显色花叶症状,远观病枝形似鸟巢,落叶后呈扫帚状。小枝常于冬季枯死,次年又发生更多的小枝。连年发病可导致全株死亡。病株上有的还发生花器变形,主要是柱头变成小枝,小枝上腋芽又长出小枝,如此重复数次,逐成簇生小丛枝。有的病枝还有小根丛生和根部坏死的现象。有的病株上花器变形,即柱头或花柄变成小枝,小枝上的腋芽又抽出小枝,花瓣变成小叶状,最后花器亦形成簇生小从枝状。
  病原 该病是由类菌质体引起的。其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00—820nm,无细胞壁,但具有界限明显的3层单位膜,内部具有核糖核蛋白颗粒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核质样纤维。
  【发病规律 】:类菌质体在泡桐病株上,大量存在于韧皮部疏导组织的筛管内,在病株内类菌质体主要通过筛板孔移动,而侵染到全株。据观察,类菌质体在寄主体内运行,有秋季随树液流向根部,春季又随树液流向树体上部的规律,现以证明烟草盲蝽和茶翅蝽是传播病害的介体昆虫。带病种根和苗木的调运是病害远程传播的重要途径。
  【防治方法】:
  (1)实行种子育苗。选用无病母树供采种和采根用。注意从实生苗根部采根。培育1年生苗木不用留根苗和平茬苗。采根后用40℃~50℃温水浸根30分钟或用1000单位/ml土霉素碱浸根12小时后晾根2天再育苗。
  (2)重病植株一定要及早挖除。发病轻的病株,春、夏修剪病枝,连同部分健康枝条锯掉,或对老病枝进行环状剥皮,效果较好。
  (3)5-6月对传病媒介昆虫如:蝽象、叶蝉等刺吸式害虫进行药剂防除。
  (4)泡桐发病后,可用四环素等抗生素治疗,其方法有:
  a髓心注射:1~2年生幼苗或幼树髓心松软,可用针管插入髓部,徐徐注入1~2万单位/ml的四环素液;大树可先在干基部或丛枝基部打洞,深至髓心,用注射器将兽用土霉素碱溶液徐徐注入。一般在夏季注射效果好;
  b断根吸收:即在距树干基部50厘米处挖开土壤,在暴露的根中选1厘米粗细的截断,将药液装在瓶内再把根插入瓶,瓶口用塑料布盖严,经一定时间后,药液就被吸入树体;
  c叶面喷洒:在苗木生长期间用200单位的土霉素溶液喷洒1-2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5)选用抗病品种以减少病害发生。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泡桐炭疽病症状是什么?怎么防治?

上一篇:

如何防治梧桐木虱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