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时期的乐伎

2019-02-25 11:28:17浏览:807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唐代以后,敦煌石窟艺术逐代衰败,作为描绘佛国天界听 各种乐伎形象也推动了唐代以前的光彩。但五代、宋、西夏、元时期随着佛教

唐代以后,敦煌石窟艺术逐代衰败,作为描绘佛国天界听 各种乐伎形象也推动了唐代以前的光彩。但五代、宋、西夏、元时期随着佛教的大众化、世俗化、作为描绘世俗人间的乐伎形象不断增加,虽然数量没有天界乐伎多,但他们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世俗乐舞,现实性较强,其中也有不少精品。这一时期的乐伎 形象主要是故事画乐伎、出行图乐伎、嫁娶图乐伎、宴饮图乐伎。

故事画乐伎在北朝、隋代的故事画中就在量出现了,但那时的故事画乐伎佛国神化的成分较多,多为天宫乐伎和飞天乐伎。五代以后的故事画乐伎,人间世俗的成分较多。例如:五代第61窟大型联屏式佛传故事画,“摩耶夫人出行”、“太子纳纪品”、“出游四门品”中都有乐舞场而后描纷。其中第23扇“太子纳妃品”当中,太子和王妃坐在正殿前,两侧长方形地毯上各坐乐伎,分别演奏琵琶、坚笛、芦笙、拍板等乐器。这种分坐部、立部的宫廷乐舞和唐、五代时流行于上层社会的乐舞形式极为相似。

又如,晚唐至五代,敦煌壁中出现了大量的《报恩经变》,约有二十余幅,其中恶友品《善友太子本生》画得最多。故事中有一个善友太子与公主相会“树下弹琴”的情节,常是壁画表现的内容,晚唐第85窟这一情节描绘得最好:在绿树浓萌之下,太子抚琴而歌,公主端坐倾听,画面简洁,情景相宜,真是人间一对知音情侣。

《出行图》是晚唐至五代在敦煌壁画里出现的新题材、新内容,多画在豪门贵族所营建的洞窟里,如第156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第94窟的《张淮深夫妇出行图,第100窟的〈曹议金与回鹘公主出行图〉,还有榆林窟第12窟的〈慕荣归夫妇出行图〉。这些出行图中有委丰富的军乐、营伎、百戏乐伎形象。其中第156窟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春游出行图〉最为精朋。这两幅出行图均为横卷连环画形式,绘在窟南北二壁下层,均高1.08米,长8.88米,面积为9.6平方米,是莫高窟规模最大的出行图。两幅邮行图都以乐舞场面开头。《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以军乐营伎作前导,在旌旗招展,气势雄壮的仪仗队前列,是骑兵营伎,乐队十人,分别演奏琵琶、箜篌、长笛、排箫、腰鼓等乐器,舞伎八人,分列两行,一行为汉装,一行为番装,挥袖起舞,动作整齐,统一和谐。全图共有乐伎18人,舞伎8人。《宋国夫人春游出行图》以百戏歌舞作前导,声浩两面三刀的出游队伍前面是散东杂技,乐队四人,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拍板,一人背大鼓,一人击大鼓,一健壮伎人头顶长竿,竿上四个小儿辗转倒挂,动作惊险,技艺精绝。杂技百戏之后是乐舞,乐队7人,分别演奏竖笛、芦笙、琵琶、腰鼓等乐器舞伎4人,成四方形,挥袖起舞,动作优美,舞姿轻盈。全国共有乐伎11人,百戏舞伎10人 。出行图中的军乐、营伎、百戏、歌舞都是唐代乐舞形式和活动的真实描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唐代时期的乐伎

上一篇:

动画中英文对照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