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期刊看点

2018-12-23 10:58:00浏览:463评论: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摘要:教育必须超越底线伦理  南京师范大学胡友志和冯建军在2017年第5期《教育学报》发表《不羞辱与正派教育制度》一文提出,教育生

教育必须超越底线伦理

  南京师范大学胡友志和冯建军在2017年第5期《教育学报》发表《不羞辱与正派教育制度》一文提出,教育生活中的制度性羞辱以排斥、贬低、支配和污名为主要类型。作为一种精神伤害,教育羞辱造成受教育者自我厌憎与“习得性无助”,个性泯灭与“标签内化”,丧失自主与过度服从,权威人格与逆反心理等危害。正派教育的第一原则是教育制度“不羞辱”受教育者。“不羞辱”具有道德上、认识论上和实践规范意义上的优先性,为教育制度划定了一种底线伦理,表现为一系列否定性的规范。但如果教育仅停留在底线伦理水平上,而放弃其扶持生活理想、塑造美德、引领价值的功能,那么它仅能保证人性不受伤害而无法提升人性。教育必须超越底线伦理,走向对正面价值理想的积极追求。

构建教育硕士联合培养模式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张学敏教授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沈阳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隋国成在2017年第10期《教育研究》发表《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提出,面对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分化现象,大学谋求变革当前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大学—地方教育研训机构—高师院校合作培养群体中小学校”(U-T-S)协作型教师专业化道路成为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发展的理性选择。通过创设大学、地方教育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协同发展机制,“大学—地方教育研训机构—高师院校合作培养群体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模式促进了理论、实践和指导的“三融通”。但联动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受到变革意识和变革资源准备不足、变革各方内在文化冲突以及缺少深度参与等诸多困境的制约,需要积极探寻各主体联动协作的利益契合点、建立平等互惠的“变革型伙伴关系”、打破三方制度壁垒并建立长效联动机制,这是实现联动共生、提高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抓手。

(李孔文辑)

《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25日第7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立德树人课题 随风潜入万家

上一篇:

比比“谁更慢”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