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医各家学说 并不是可有可无

2018-12-10 19:00:38浏览:60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 张星平  中医各家学说是以历代著名医家的学说、思想或临床经验为主线,展示他们的个性化学术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 张星平

  中医各家学说是以历代著名医家的学说、思想或临床经验为主线,展示他们的个性化学术思想与中医学共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融会中医学中具有共性特征的理论知识与历代各家丰富而多彩、独特而个性的治疗经验。

  各家学说不容小觑

  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认识到,造就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师承百家之长、汇集各家之论,曾于1959年撰成《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介绍历代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并附验案印证。该书经原卫生部批准,将各家学说正式列为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并由任老主编了第一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宋元明清各家学说及医案选》。后来,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并更名为《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建立之后,全国各中医院校都对该门学科给予了高度重视,众多中医学者、临床专家都身体力行,如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上海中医学院裘沛然教授、广州中医学院邓铁涛教授、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及成都中医学院郭子光教授等都为中医各家学说学科与课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57年首届中医本科至上世纪80年代,各中医院校都将中医各家学说列为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培养了大批的中医精英,培养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的。

  学科定位变得模糊

  然而自1997年之后,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逐渐变得模糊,该问题源自对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将原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排列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之后的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文献学、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一同归入“中医医史文献”的二级学科中。该调整使一部分学者对中医各家学说产生了误解,误认为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的主要性质是研究中医文献,这一点恐怕是本学科定位逐渐模糊的原因之一。目前,各中医院校基本都执行1997年调整后的“目录”。

  历代中医名家之所以医术高超、疗效独特,并非由于他们掌握了中医学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基础知识,而是体现在其独特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如张景岳学术理论的共性主体理论已经被总结整理至“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但总结提炼的只能是中医学中一些共性的认识,而张景岳临床特色的个性化内容则只能归入中医各家学说中。此类名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理论和经验不仅仅是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学学科的灵魂之一。所以,我认为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定位逐渐模糊,其重要性逐渐被忽视,可能是近年来中医院校科班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科细化亟待扭转

  中医理论原本是无所谓基础与临床,其所有理论都是中医临床经验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中医学而言,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老一辈中医学家,如秦伯未、任应秋、裘沛然、邓铁涛、丁光迪等一方面十分重视教师的临床能力,认为这是中医教师讲好课程、著书立说的本钱;另一方面还强调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教师多讲几门课,最好是从前期课讲到临床课,课堂教学又兼带实习。要一专多能,不要几十年一贯制地钻一门课。讲临床课的老师亦应打好广厚基础,不要过早地钻研一门专科。意思是说,中医教育的前期课与后期课以及前期课与后期课之间都需要融会贯通。

  因受高等院校科班培养规模、测量模式等制约,中医院校科班培养从一开始就遵循着先基础课、后临床课的培养模式,这种分科逐渐细化的培养模式,几十年后可能使部分教师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出现程式化,进而体现出部分教师的专业细化有余、融会贯通不足;久而久之会在无形中将最具有灵活变通性、融会贯通性、执简驭繁性的中医理论,变成了相对独立的、突出各自特点有余,而融会贯通不足、执简驭繁不够,独立有余、联系不足的一个个基础课、临床基础课或临床课。而融会贯通的缺失,又可能会因为重复信息的切入点不同、表述方法不一而导致大量信息重复。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临床变通应用能力下降。同时,因为学生对部分历代医家学说的了解不足、临床变通应用能力的下降,导致很多临床实用性、变通性强的信息缺失,甚至错误。长此以往,有可能使中医学从博大精深走向平庸。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重视、强化中医各家学说学科与课程建设,可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之一。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扫清误区才能成功“造人”

上一篇:

我多年的坚持很值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