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培养中医苗子要早下手

2018-12-10 19:01:30浏览:85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学教授 谭允熙近日,编辑部接到山东葛氏针灸疗法(被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学教授 谭允熙
 

近日,编辑部接到山东“葛氏针灸疗法”(被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人谭允熙的电话,他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充满忧虑,透露出自己在选择继承人过程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他认为,培养中医要从娃娃抓起,中医少年班应尽快办起来。本版编辑将谭允熙对中医尤其是针灸发展的思考记录下来,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培养针灸名家很难

我国的针灸已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其推广难度日益缩小。但真正的针灸专家甚少,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到针灸培训班学习,不足1~2个月便挂牌开业,甚至出国当“中医专家”,笔者觉得这很不妥。长此以往,中国针灸的前途就要毁在他们手里了。

其实,要培养一名真正的针灸专家甚难,但现状不容乐观。高中毕业生随机考入中医院校,他们未必对中医感兴趣;年龄大了,大量的条文、歌诀要烂熟于心没那么容易了;手指也不甚灵活了,常常领会不了针灸手法的操作技巧等。毕业之后若无名家“传、帮、带”,很多医生很难找准穴位,更谈不上根据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古代技法制定出好的诊疗方案。

中医要从娃娃抓起

我国名老中医谈自己治学与成才之路时,都强调自学、师承和家传这三条途径,而绝大多数人是从少年甚至童年开始受到家庭或亲朋的熏陶。他们先学文,或医文并进,或先学中医启蒙著作、背诵歌诀及原文,然后再拜师解惑,由浅入深,进而登堂入室。

1985年,时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的张奇文对中医教育制度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中医专业少年班培养途径及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课题组曾全面了解、分析少年班从招生到整个培养过程直至毕业后的工作与学习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少年班毕业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中医理论水平、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明显优于本科生,其临床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也优于本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停止了招生。

目前,这种先考入大学再学习针灸有些迟了。为此,笔者坚定了培养中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的设想,且强调以8~12岁为宜。除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反映情况外,笔者还尝试建立网页、积极招收少年人才,但收效甚微。如曾经招收过两个学生为徒,一个恰升入初中,一个忙于学舞蹈和美术,两个孩子的家长都未把学针灸摆到重要位置,而把美术、音乐等放在首位。以己之力很难唤起社会的共鸣,笔者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少年针灸人才的培养,这要比背诵《三字经》、学舞蹈等更迫切。

背书趁早终身受益

背诵是中医人员的基本功。笔者认为,初学中医者应读熟、背熟一点书。岳美中说:“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如能读到熟能成诵,在运用时将会得心应手。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够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笔者认为,背书要早下手。许多老一代的中医在早年背熟的医书,到了老年不仅仍能成诵,而且以此为乐,如邓铁涛的先父邓梦觉先生到了晚年仍把经常背诵《内经》作为一种乐趣,真可谓终身受益。

那么,初学中医者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读本背诵呢?笔者认为,一种是由源到流,首先学好“四大经典”,然后旁通各家,方能取得高屋建瓴之效,也就是说只有先学好理论,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另一种是从通俗读物入门,由浅入深,溯源而上,再深研经典也完全可以学而有成。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医微言

上一篇:

杨梅荔枝甜汤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