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学习中医如何研读古今医籍

2018-12-10 19:03:23浏览:39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科 曹云松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都读不完。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科 曹云松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都读不完。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自学习中医以来,我深入研读古今医籍,寒暑不辍。近年来对温病学、内科杂病用力尤多,遵循“多读书,多临证”、“临床与实践灵活结合”的准则,有系统、分层次、辨类别进行中医学习,效果尚佳。在临床带教中,我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把他们困惑的问题及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粗浅经验述诸笔端,让大家少走弯路。

“从流到源”的方法更易入手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选出自己想看的书不是件容易的事。临床带教时,同学们常问我,推荐何种书目?要从何开始看起?其实,这个问题历代各家均有论述,学习方法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源到流的学习,也就是先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最好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然后再沿着历史发展逐渐扩展。这种学习方法开始的时候很难,随后会越来越简单,最终成就大家风范,所以是很多人推崇的方式。

第二种是从流到源的学习,也就是从近现代开始,逆流而上,最后才涉及四大经典。这种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容易些,但之后会越来越难,因为越到秦汉,文义越是艰涩深奥,故此方法多不为人所推荐。

其实,“从源到流”的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现代。因为这种学习方法一般要求少年之时便可将经典囫囵背诵,而后在行医过程中再加以领悟,同时还要配合古典国学的学习,如《论语》、《大学》、《老子》、《庄子》等。但目前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缺乏古典知识的土壤,试问目前少年之时便可背诵四书五经、四大经典者能有几人?

相对来讲,“从流到源”的学习方法较容易入手,也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近现代名医大家如刘渡舟、赵绍琴、岳美中、蒲辅周、任应秋等的著作进行学习,然后再逐渐深入。

中药、方剂、内科等书籍要背熟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必须烂熟于心,所以背诵是必要的基本功。有的同学想让我推荐书目,我问他自己学习得怎么样?他说还可以吧,结果问起来连基本的中药、方剂都不能熟练对答,这样是不行的。

很多人认为,教材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于是想从历代名家中寻找秘籍。但如果连基础知识都不能熟练掌握,古籍看起来也会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所以,我认为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中药、方剂、内科等书籍还是要熟背的,更不用说四大经典,要尽可能地多读、多背。

饱读医书后如何自我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的人喜欢李东垣的补土派,有的专注于张仲景的经方派,有的则钟情于叶薛吴王的温病学派,时间长了可能有所体会,也可能越陷越深。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客观而清醒地分析问题。

不能说你是经方派就不用温病的方子,也不能说你喜欢补土派就不用攻逐通下之法。如果遇到风热,当用银翘、桑菊则用;遇到邪实壅滞,当用硝黄、枳实则用,不可执一方而统全局。临证中,有是病,用是方,不能拘泥于何派何方,总要以实际情况为主,灵活变通。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医家生活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因素,这对理解其理法方药大有裨益。比如李东垣生活在战乱频繁时期,百姓食不果腹,苦于劳役,这样就容易出现脾胃亏虚的症状,补土派应运而生;朱丹溪之滋阴学说原本为纠正《局方》之偏,斥责时人多用香燥成药,不加辨证而出,但此风又被时人所效仿,流弊又成,故出现薛立斋、张景岳之温补学派兴起;而明末清初瘟疫流行,加之温补滥用,故温病学派逐渐完善,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涌然而出。

任何医家不能脱离生活的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理论观点及遣方用药,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不然,徒然学习各派,不能灵活应用,也是纸上谈兵。

★宁涩勿滑,宁拙毋巧

有的同学只知道桑菊饮、银翘散,却不知道《温病条辨》;只知道镇肝熄风汤、升陷汤,却没看过《医学衷中参西录》;只认识左归丸、右归丸、济川煎,而不知其出自《景岳全书》,这样也是不可取的。

正如诸葛亮《诫子篇》所说:“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要静心踏实地读书,这样临证中才会胸有成竹。刘渡舟、岳美中也说过,读书最忌浮躁,轻轻带过,看似已读,实则未留任何东西,“宁涩勿滑”、“宁拙毋巧”,这是中医大家告诉我们的金科玉律。

读书时发现问题、迸发思想火花的时候,一定要继续钻研、查阅清楚,这个过程才是自我提升的关键。这并不是要大家去钻牛角尖,而是要求大家有独立思考和追求答案的过程,不可曲解此意。

★广师求益,精进不休

有些同学喜欢自学,有些则崇尚师承,或者认为自己理法方药甚好,辩驳于他人,缺少讨论和交流的过程,这样都是欠妥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所学加以验证,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所缺予以补正,切不可相互攻击而自视甚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很多思想火花,也能借此将自己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我认为,讨论的形式不必拘泥,可以几人为组,讨论结束后还要注意总结、完善,这样才能有所提升。

 

延伸阅读

看老辈如何学习中医

子贡曰:“夫子之墙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必不能领略无限风光。说得好。

学习方法:

精读,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写,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做摘记最好用卡片纸,也就是做数据卡片。阅读发现可摘的材料,随时摘记在卡片纸上,这样做,既方便,又灵活,不过一般只适用于内容较少的。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脑了。

——任应秋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刘渡舟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岳美中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女人按这个穴位有助延缓衰老

上一篇:

健康男人的性生活时间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