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跳出中医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不改不行了

2018-12-10 19:03:55浏览:80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 沈剑刚有关中医教育问题,最近有许多讨论,众说纷纭,总结而言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回归经典理论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 沈剑刚
 

有关中医教育问题,最近有许多讨论,众说纷纭,总结而言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回归经典理论,探求本源,发先贤之经旨,培养传统中医师。2.延长学制,兼备中西医两套知识体系,以适应现代临床需要。

在学士学位后的临床技能培养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目前的住院医师规培是葬送中医和培养中医掘墓人的做法,另一种观点是应当于学士后跟师学习,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和能够用中医药治病的中医师。更有甚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应当培养纯中医,回归到师带徒的时代,只有如此,方能不负于祖先,传承中医药学。他们把中医药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归因于60余年来的院校教育,认为当代中医教育出了大问题,应当推倒重来。对此,笔者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供大家思考。

中医博大精深,有赖现代技术探讨

我以自己毕业30年来从中医到西医,再从西医到生物技术到药学,最终回到中医的心路历程与大家讨论。我在1984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学院,被选派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工作。1995年我已是第一军医大学副教授。经过中西医内科两方面临床摸爬滚打10多年后,我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深感无奈,在门诊和病房常常是中西药同用。看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并非当年大学期间期待得那么好时,我心中充满疑惑,尽管当时正高职称即将到手,我还是做出了一个选择:去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我漂洋过海,直到获得美国药学院教授职位,对西医西药有了系统认识后,深感在当代疾病谱条件下,西药的单靶点治疗体系下,并不能解决许多慢性疾病。于是,我在2005年回到香港,回归中医药学。我潜心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广涉当代医家各种治疗思想。另一方面,我有良好的西医西药及生物学背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实验上看到中药各组分协同作用及其机制,深感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及其深刻内涵的科学基础有赖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从多角度研究和探讨。

接受新事物,中医界顾虑太多

在当代大数据多学科交叉的条件下,中西医学走到今天,在理念上已经趋同,所不同的是当代西医西药研究者接受任何新思路或传统中医思想上毫无包袱,而中医药学界却顾虑太多,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当代中医学术走向浮躁,标新立异、门派林立,各派之间相互内斗,所以,正本清源,探讨学术之原意,实有必要。更为燃眉之急在于老一辈中医药学大师相继离世,学术传承迫在眉睫。因此,当代中医药学应当是百花齐放的年代,大家应放下偏见,携手共进,弘扬中医药学,既发古人之心传,又显当代临床之新用,更容当代多学科之新思。

过分强调悟性,忽视了标准化

人才培养方面, 中医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而非普及教育。中医药学博大精深,非潜心学习,立足临床,难以观其端倪。近年来经方学派兴起,大师们分享了运用仲景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的思路和验案,对后学很有启发。跟师学习耳濡目染,方能登堂入室,还须靠悟性和实践才能有所发挥。

谈到悟性, 实为中医成才之关键。 由于中医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各家基于自己的理解演变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其传人又于自己的悟性和理解及临床经验去阐明同一个问题,但这样的“悟性”造成了学派林立,忽视了标准化的问题。我们不妨参考西医的专家共识模式,让有代表性的中医专家坐下来一起讨论,形成有关概念的征求意见稿,在全国中医界推广。实行一段时间后,收集反馈意见,对共识做出修订。以此为基础,重订中医院校教材,增强教材实用性。

培养能治病的中医,教材非改不可

谈到教材,中医药教材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教材统筹应统一核对每本教材的概念范畴,有争议的大家一起讨论,尽量达到一致,不应有中医内科学所表达的概念与中医外科学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我通读了第五版和新世纪七年制规划教材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发现教材中有许多不清楚和错漏的内容。有些相同证型不同疾病的选方随意性极大,应该正本清源。例如,中医内科学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直接从西医相关疾病概念用中医术语翻译而成,从而使学生觉得中医药学对疾病认识非常粗浅。如心悸,分惊悸和心悸,其涉及的西医功能性心脏病和器质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各自中医病机的侧重点不同,治疗方药也是不同的,教材应该以中医药通用病因病机和方证而归类。如果论及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则可以附录或自学材料编写,这样既保持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考虑教材的实用性。

有关中医外科学的许多病名实际上是许多西医疾病在古医籍中找一个“对应”的病名而成,而在描述有关临床表现上却是西医某疾病的表现,又不提供该疾病的完整描述,这样学出来必然中医相关疾病没有学好,西医相关疾病也不懂,何以临证治病?与教材相对应,课程结构也需要改。高年级学生的经典教学、各家学说、历代名医医案选读与解析等都要加强。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到中医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采取上午理论教学、下午临床见习的模式,在课程结构上合并许多重复的内容,加强中医实战训练。

有关研究生的培养,在接受大学系统教育基础上,应当对中西医两方面进行系统规培。在当代临床条件下,现代医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应当加强中医药学临床实践的培养,应当跟名师抄方,既让后学者看到中医药学的精妙,又能使老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发现学术传承人,使中医药学精华得到传承。在谈经方之外,其实历代许多大家的学术著作中都有很多精华,且著述更为详尽,这是提高中医药学水平和临床疗效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不可忽视。

 

沈剑刚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科研)、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药组成员,在中医药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有30余年的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美国和香港40余项研究基金课题,已经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香港政府及食物与卫生局研究基金,多项香港大学种子基金及其他基金的资助;作为项目主要合作者,承担美国NIH、香港创新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中国及国际多项研究成果奖,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5篇,被引用1200多次,有两项国际专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三钱莱菔子换个红顶子

上一篇:

我学习中医的心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