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医人:让“工匠精神”回归

2018-12-10 19:04:19浏览:39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 璞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词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 璞
 
nten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词汇——“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作为一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我感到“工匠精神”对如今的中医人有着特殊意义,因为如果我们回归到中医精神的本质,不就是工匠精神吗?

追根溯源,中医的实质就是“工”

中国古代的医者很低调,虽然被患者所敬仰,但他们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看得很轻。比如工匠精神的“工”,就是古代医者的一种称谓。成书于东汉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酉部》中有这样的解释:“医,治病工也。”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两本典籍《黄帝内经》和《难经》中,都对“工”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分为上工、中工、下工,而且提倡医者要努力成为上工,即知识全面、疾病诊断准确而且治愈率高之医者。

工匠,以现在的角度理解就是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民间称为“手艺人”,中医何尝不是一种手艺呢。这些手艺人凭借一技之长,安身立命,救死扶伤。中医药领域的手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上工”,而努力成为“上工”的过程就必须具备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以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蕴含“大医精诚”理念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唐朝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在这部中医学典籍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精”,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因为中医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个要素是“诚”,从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怀,要有“大慈恻隐之心”,方能“普救含灵之苦”。

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正是“精”与“诚”吗?任何一个行业的优秀工匠都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追求完美。所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诚精神。作为医者,就是要把每一个病例的诊疗过程当作一个产品的制作和打磨过程,精雕细琢,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目前,我国可以称为中医药大国,但是还不能称为中医药强国。因为我们很多中医药的技术和水平未必能做到世界一流,反而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在很多层面上已经超过了我们。试想,这是否与我们中医药界缺少“工匠精神”有关呢?

工匠的传承精髓与师承教育类似

工匠的传承精髓是“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也就是说,工匠们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与中医的师承教育非常类似,这种“口传心授”的师承体系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

目前的中医教育还是以工厂流水线式的培养为主,这样教育出来的医学生是难以达到精品标准的。那么,如何成为精品呢?就需要毕业之后跟师深造,我们的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多是通过师承教育逐步由民医成为名医的。这种师承教育的精髓就是工匠精神中的传承精髓。

提升国际地位必须重拾工匠精神

中医药如今已传播到世界160多个国家与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不少国家已明确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的合法地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医药走向世界存在的危机。据统计,在除中国外的国际中药市场,日本、韩国的市场份额占到90%,中国仅占5%。不仅如此,很多从中国廉价卖出的中药材,在国外经过深加工后换了个包装,又被高价返销到中国。

如何提升中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如何让更多的人认可中国生产的中药?笔者认为,必须重拾工匠精神!因为从中医药底蕴来说,我们比国外更有优势;但从中药产品的角度来说,我们跟美、日、韩等国家的差距还是较大的,最主要的差距不仅存在于制作工艺和创新研发,更在于我们缺少工匠精神。所以,振兴中医,我们应该回归中医精神的本质——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新年到 送您一套农历养生年历

上一篇:

澄清9个性误区(两性研究)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