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创新 中医要走精准发展路

2018-12-10 19:06:08浏览:5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先以加强学术引领,推动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岐黄论坛日前在京召开。该论坛立足传统、面向前沿,汇聚多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先
 

以“加强学术引领,推动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岐黄论坛”日前在京召开。该论坛立足传统、面向前沿,汇聚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学者,以期引领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创新与发展。本期我们精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的精彩观点,将其呈现给读者。

 

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环境。一方面,人类健康面临新的挑战,对医学发展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和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为当代医学发展开拓新的前沿、提供新的机遇。精准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方向。

要弘扬中医药个性化治疗优势

中医药学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蕴涵和体现了“精准医学”的基本追求。整体观念、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和诊疗模式,彰显了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的个性化治疗的追求。可以讲,精准医学的理念和中医药学的基本思想在许多方面是高度契合的。但由于中医药学是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比较强调整体证候,而在客观证据和精细化、量化上有所欠缺,制约了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个性化治疗优势、提升中医精准医学的水平。

我们要提升中医药学“精准医学”的发展水平,弘扬自身精准医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在当代条件下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的思路、技术和方法,还要丰富中医药精准治疗的实践模式。

寻找中医精准治疗的突破口

病证结合是中医精准治疗方面的一个探索。从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来说,中西医“病证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恰是汲取了中医药学宏观整体和西医药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

“病”和“证”是两种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思维方式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知识形态,中西医“病证结合”实际上是两种医学思维方法的交汇点。现在已经探索出下面这些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实践模式:

以病统证 基于临床实践与中医思维方法,凝练、提取疾病的中医基本病机或关键病机,针对该病机开展中医治法方药的研究。如冠心病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用活血化瘀方治疗后,在症状、体征改善的同时,全血黏度比及红细胞电泳速度也有改善。经4年随访,显示出随着疗程的延长,可进一步提高疗效,预防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将活血化瘀方药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用于进一步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再狭窄,为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提供了新途径。

以证带病 如肾本质的研究,建立统一辨证标准,从“同证异病”探索肾虚证的功能及代谢变化角度出发,发现中医的肾和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整合有密切关系,肾虚患者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多个环节存在功能的失调或者亚临床病变;然后运用到哮喘上,它可能跟隐性肾阳虚证相关,用温补肾阳药可预防哮喘的季节性发作,这就是以证来带病。

据病分证 在明确疾病诊断纳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系统观察疾病中医证候病机及其演化规律,建立疾病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开展疾病不同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研究。如慢性胃炎病人的证候研究,肝胃不和证以消化功能失调为主,多发于慢性胃炎早中期;肝胃虚证以消化道吸收功能低下为主,多见于慢性胃炎中后期,临床辨证为中度证型的病人与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为中度慢性胃炎的一致率达79.7%。

以病论证 比如肝硬化“正虚血瘀”病机理论的提出,即是长期辨证与求证相结合,不断研究、发展的结果。从肝硬化“肝络阻塞、血瘀气滞”的病机认识为开端,然后以活血化瘀为主辨证论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临床患者常见的与机体的正气虚损有关的“疲乏”等主要临床表现并未获得显著改善,进一步把它发展到扶正补虚活血化瘀,这就是进一步的论证。

病证互补 比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形成比较明确的共识。在早期诊治的时候,首先驱邪,用中西医各种方法包括手术、放射线、化学药物尽可能地打击和消灭肿瘤;肿瘤负荷大减之后,治疗重点转为最大限度地促进骨髓和免疫功能的恢复,即重建正气……这样的治疗模式已在很多常见的肿瘤如胃癌、肺癌、淋巴瘤、宫颈癌、乳腺癌中应用,不但改善了病人的免疫功能和一般状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愈率。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想当好中医 要先背方剂

上一篇:

美专家总结有益前列腺的8种超级食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