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陕西淌泥河:科技助旱塬地膜玉米增产

2018-11-11 21:21:34浏览:20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淌泥河村位于陕西省宜君县哭泉镇,是陕西省的地膜玉米种植第一大县。在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宜君县淌泥河地膜玉米示范
淌泥河村位于陕西省宜君县哭泉镇,是陕西省的地膜玉米种植第一大县。在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宜君县淌泥河地膜玉米示范基地中,层层叠叠的地膜玉米梯田映入眼前,在科技的助力下,这里的先后两次刷新了陕西省旱地玉米单产记录,最高亩产突破1000公斤。 陕西淌泥河:科技助旱塬地膜玉米增产
地膜玉米        杨凌科技让旱塬地膜玉米增产   据了解,该基地核心面积2000亩,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了“科研院校+农技部门+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创新农业集成技术,培养了一批实用新型乡土人才,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基地负责人贺亚庆介绍,在基地建设中,他们坚持引进优质耐密抗旱抗倒伏品种,开展玉米品种试验、生物降解地膜试验、技术模式攻关,让乡土技术人才参与试验示范过程,亲身感受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效果。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推广七项集成技术,创新了“关键技术集成化、农用物资统供化、配方施肥套餐化、农机农艺一体化、农耕环境生态化”的五化推广模式,示范基地平均亩产856.6kg,亩均增产98kg,亩均增收137.2元,示范效果显著。“由于种植地膜玉米效益好,现在农民对旱塬地膜玉米情有独钟。就连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也纷纷返乡依靠种植地膜玉米致富。”宜君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说。   三产融合带动经济发展   作为陕西省地膜玉米种植第一大县,宜君县一半以上农民依靠种植玉米增收。经过多年发展,地膜玉米已达30多万亩,仅仅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增收的空间受到限制。如何走出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吃?   “基地目前建成了集地膜玉米、农耕文明、产品展示为一体的‘宜君梯田’农事景观,开始寻求地膜玉米种植的‘一产’与生态旅游的‘三产’对接。”杨邦民介绍,宜君旱作梯田除了创造粮食单产纪录以外,还以它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创作的田园景观,推动粮食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陕西淌泥河:科技助旱塬地膜玉米增产
地膜玉米   同时,基地还以精准脱贫为抓手,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以“梯田旅游、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如今,宜君随处可见的地膜玉米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它以其粮食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结合的多功能性,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拓展知识: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PE薄膜,主要用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病虫害侵袭,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能使作物普遍增产30%-50%,增值40%-60%。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虾青素米--世界首例功能营养型水稻种质

上一篇:

设在村里的“研究所”,依靠科技做大产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