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如何防治小麦的麦秆蝇

2018-11-28 10:46:18浏览:80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生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天交尾,白天活跃在麦株间,卵多产在4~5叶的麦茎上,卵散产,每雌可产卵20多
一、生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天交尾,白天活跃在麦株间,卵多产在4~5叶的麦茎上,卵散产,每雌可产卵20多粒,多的可达70~80粒。该虫产卵和幼虫孵化需较高湿度,小麦茎秆柔软、叶片较宽或毛少的品种,产卵率高,为害重。二、为害症状及特点。以幼虫钻入小麦等寄主茎内蛀食为害,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入麦茎,或在幼嫩心叶及穗节基部1/5-1/4 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形成枯心、白穗、烂穗,不能结实。由于幼虫蛀茎时被害茎的生育期不同,可造成下列4 种被害状:(一)分蘖拔节期受害,形成站心苗.如主茎被害,则促使无效分蘖增多而丛生,群众常称之为"下退" 或"坐罢";(二)孕穗期受害,因嫩穗组织破坏并有寄生菌寄生而腐烂,造成烂穗;(三)孕穗末期受害,形成坏穗;(四)抽穗初期受害,形成白穗,其中,除坏穗外,在其他被害情况下被害整完全无收。三、为害作物。主要为害小麦,仍亦为害大麦、燕麦或黑麦:野生寄主多属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碱草、白茅草等杂草。今天就来看看这篇如何防治小麦的麦秆蝇吧。
 如何防治小麦的麦秆蝇
  发病规律:
  一、发生世代。内蒙古等春麦区一年发生2代,冬麦区一年发生3~4代。二、越冬及虫源:幼虫老熟后在为害处、寄主根茎部或土缝中或杂草上越冬。三、发生因素。(一)气候因素。产卵和幼虫孵化需较高湿度。(二)栽培因素。小麦茎秆柔软、叶片较宽或毛少的品种,产卵率高,为害重。四、发生区域。分布广泛、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贵州、云南,西达新疆、西藏;青海的海南、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也有发生;新疆、内蒙古、宁夏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山西省北部、甘肃部分地区对春小麦的为害最为严重,在晋南及陕西关中北部冬麦区,亦能造成为害。
  解决方法:
  40% 阿维·敌敌畏 乳油 (中等毒)使用900-1200 喷雾 (保护 治疗)本品对害虫以胃毒和触杀为主,兼有一定的内吸作用和较强的渗透性能,从而形成较完全的杀虫方式,与其他药剂无互抗性。安全间隔期为3天,每季最多使用2次。
  2.4% 阿维·高氯 可湿性粉剂 (低毒)使用42-84克/亩 喷雾 (保护 治疗)防治番茄美洲斑潜蝇,在发病初期均匀喷雾。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本剂为复配的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对番茄美洲斑潜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安全间隔期为2天,每季最多使用2次。
  10% 溴氰虫酰胺 可分散油悬浮剂 (微毒)使用14-24毫升/亩 喷雾 (保护 治疗)作物生长早期使用。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之内有雨请勿施药。本品为新型酰胺类内吸性杀虫剂,胃毒为主,兼具触杀。安全间隔期为3天。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如何防治小麦的蝼蛄

上一篇:

玉米小斑病正确防治技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