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稻蝗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2018-11-28 11:29:50浏览:28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稻蝗以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稻蝗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茭白等禾本科植物及豆科、旋花

    稻蝗以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稻蝗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茭白等禾本科植物及豆科、旋花科、锦葵科、茄科等多种植物。



    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体长19~40毫米,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平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


    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卵长约3.5毫米,宽1毫米,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黄色,胶质卵囊褐色,包在卵外面,囊内含卵10~100粒,多为30粒左右,斜列2纵行。


    若虫5~6龄,少数7龄。1龄灰绿色,头大高举,无翅芽,触角13节;2龄绿色,头胸侧的黑褐色纵纹开始显现,触角14~17节;3龄浅绿色,头胸两侧黑褐色纵纹明显,沿背中线淡色中带明显,触角18~19节,微露翅芽;4龄翅芽呈三角形,长未达腹部第1节,触角20~22节;末龄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触角23~29节。


    生活习性


    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厘米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成虫寿命59~113天,产卵前期25~65天,若虫期42~55天,长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后15~45天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卵成块产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产卵1~3块。初孵若虫先取食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茭白、水稻或豆类等。天敌有蜻蜒、螳螂、青蛙、蟾蜍、蜘蛛、鸟类等。


    防治措施


    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


    2.保护青蛙、蟾蜍等天敌,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


    3.药剂防治。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40%率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克百威如何防治水稻虫害?

上一篇:

水稻烂秧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